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高频命题点2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真题领航——目标方向导入高考1.(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解析:D[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项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解析:A[本题借助种群、群落知识,考查考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判断能力;通过对选项的判断,体现了科学思维中的分析与判断要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等之后的演替为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个体之间的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争夺配偶(吸引异性)争相开屏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种间关系,D错误。]3.(2019·北京理综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2-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解析:C[本题借助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体现了社会责任素养中的保护环境要素。依据表格数据可知,投放植物a和c,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效果最佳。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若投放植物a和b(均为浮水植物),由于a和b增多,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会改变,A错误;由于生物种类没变,所以该水体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变,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一般也不变,B、D错误;若投放植物a和c,由于这两种植物处于不同水层,相互之间竞争较少,且两者均能吸收较多N、P,因此,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C正确。]4.(2019·全国Ⅰ卷,31)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导致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解析:本题借助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及害虫防治方法,体现了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1)本题中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果树,且后续提到“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所以该食物链是果树→A→C。鸟(C)以果树害虫(A)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2)种间竞-3-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利用其诱杀B种群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B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产生后代,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答案:(1)果树→A→CC(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知识拓展——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1.人类活动一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吗?请说明理由。答案:不一定,人类活动可能在一定方向上加速演替的进程,而不一定改变演替的方向。2.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请解释边缘效应形成的原因。答案: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核心整合——掌握必备生物知识1.种间关系(填空)图1~图4中,a与b的种间关系:图1:①互利共生;图2:②寄生,其中③b是寄主。图3:④竞争;图4:⑤捕食,其中a为⑥被捕食者,b为⑦捕食者。2.群落的两种结构(填空)项目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⑧分层现象常呈⑨镶嵌分布-4-决定因素植物:阳光动物:⑩栖息空间和⑪食物条件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⑫光照强度不同;生物因素:生物⑬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和动物的影响意义有利于⑭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填空)考向立意——突显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考向一]以群落的特征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1.如图所示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瓢虫数量下降表明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降低-5-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解析:A[图示中瓢虫数量下降,只能表明瓢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但生物的种类数并没有改变,故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没有降低,A错误;棉蚜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正确;棉蚜与瓢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根据种群数量变化(随棉蚜数量增加瓢虫数量增加,而随着瓢虫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棉蚜数量减少)可知,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C正确;瓢虫捕食棉蚜,由图示可知,棉蚜数量增多后瓢虫的数量才会增多,即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很难利用瓢虫及时消灭棉蚜,所以应及时进行人工防治,D正确。]2.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解析:A[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说明它们有竞争关系,A正确;生物群落应包括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规避3类非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同一地点”(非生物环境条件相同)同时存在多个种群,强调在“垂直方向”上种群有差别,而水平结构是“不同地点”(非生物环境条件不同)分布不同的种群,强调“不同地段”种群有差别。(1)高山植被(山麓、山腰、山顶)分布不属垂直结构——不同海拔高度其环境条件(如温度)不同,故不属垂直结构。-6-(2)玉米田中不同玉米植株高矮参差不齐,不属垂直结构,同种内玉米植株高矮参差不齐,并非群落“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配置。(3)海岸不同潮间带植被分布不属垂直结构——不同潮间带应属不同自然区域(近水区、远水区等)其物种分布不同应属群落水平结构,而不是同一自然区域垂直方向上不同物种的空间配置,故不属垂直结构。[考向二]以群落演替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3.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解析: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A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C正确;由图中信息知B、D正确。]有关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几个易错点(1)每一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3)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生物艺考生大二轮总复习 上篇 专题八 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与群落 高频命题点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