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8年秋季期中联考高三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1月6日上午10:00—11:30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辟雍是周天子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B.和谐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D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C项。2.《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主要反映了A.五谷为主要种植作物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D.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以看出,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当时农业生产特别重视人的细致操作、遵循农业生产规律,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收获,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是强调五谷在农作物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人定胜天的思想,排除D项。-2-【点睛】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的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3.汉初儒学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寻求与统治者合作,力图实现学术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构想……使儒学成为建立在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严密哲学体系。材料说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A.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B.继承了先秦儒学并使之上升为官方哲学C.使儒学思想根植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D.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传统宗法伦理哲学观【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汉初六十多年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由于汉初儒学知识分子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汉武帝接受的是被改造后的新儒学,排除B项;汉初儒学知识分子使儒学适应时代需要,排除C项;D项是为巩固君权的需要,排除。【点睛】为适应汉武帝建立大一统政治体制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自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九品中正制并非南北朝时期惟一的选举制度。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察举制“举孝廉”的影响B.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C.封建“庄园制”经济发展D.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3-【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南北朝后期,统治者采取了考试取士的选举方式”可以看出,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统治者有条件也有必要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故答案为B项。察举制不是考试取仕,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南北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5.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唐朝时期存在土地买卖和寺观、富豪侵吞土地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对土地买卖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唐朝实行限制土地买卖的政策,不是不抑兼并,排除D项。【点睛】材料型选择题多在题干和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6.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些政务文书出现“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现象。这表明-4-A.两省职权模糊互不牵制B.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C.两省共同草拟政务文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来看,说明唐朝时期的三省体制已经较为完善,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故答案为B项。中书、门下职权明确,互相牵制,排除A项;中书省草拟政务文书,排除C项;三省体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7.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这一局面A.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B.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C.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D.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导致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差异较大的地区构成一个地方行政单位,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C项。行省制是元朝首创,排除A项;从“人为地”来看,实行行省制之前地方没有出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观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8.苏州地区明清碑刻中常见“切铺均隶浙绍,在长元吴三邑各处,开张浇造烛铺,城乡共一百余家”,“职等原籍常郡……遵例领帖纳税,开设猪行”,“身等原籍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缘异乡投苏,帮伙甚多”等文句。这主要说明了当时A.同乡同业现象普遍B.城市手工业发达C.城乡之间差距缩小-5-D.地域性商帮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来自“浙绍”的手工业者“开张浇造烛铺”、来自“常郡”的商人“开设猪行”、来自“溧水等邑,在苏开张水灶为业”来看,原籍相同的工商业者在苏州地区往往是从事相同的职业,即同乡同业现象普遍。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发展程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只是苏州地区的工商业状况,不能说明地域性商帮活跃,排除D项。9.明朝中后期,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文学领域的这种现象表明了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B.社会价值观重新整合C.文学作品创作贴近生活D.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学作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塑造为普通人接受的市民阶层的形象,说明文学作品的创作贴近生活。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点睛】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达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明清时期,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10.下表为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工业。由此可知,洋务运动-6-A.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B.求富思想与日俱增C.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D.自强思想贯穿始终【答案】D【解析】【详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打着“自强”的旗号,目的是增强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从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自始至终都有军事工业的创办来看,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自强”思想贯穿始终。故答案为D项。A、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军事工业的创办,与“求富”无关,排除B项。【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1.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一挑战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7-【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起来开展斗争,向封建专制制度挑战,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答案为B项。这一挑战不是为发展儒学,而是为救国救民,排除A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张与西方民主思想无关,排除C项;这一挑战与儒学地位无关,排除D项。【点睛】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12.张岂之在《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A.推翻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D.使社会习俗发生根本性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和价值体系的松动”,以及所列举的现象来看,反映出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伦理价值观逐渐丧失。故答案为C项。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根本性变化”说法绝对,排除。13.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趋势,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D.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8-【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工人罢工次数增多,以及“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来看,说明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故答案为D项。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A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人罢工只是因为与资本家的矛盾,排除C项。【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
本文标题: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