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1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90分钟9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如图为人体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的关系及弥漫性甲状腺肿发病机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进入下丘脑、垂体和组织细胞从而发挥调节作用B.抗体A作用于甲状腺,使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减少C.弥漫性甲状腺肿属于过敏反应,抗体A主要分布于细胞表面D.物质C的作用是抑制细胞X分泌淋巴因子及抑制细胞Y增殖分化3.如图是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4.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机体中细胞外液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血浆浓度升高会促使神经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组织液与细胞内液成分的差异主要由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血清中有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分泌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患者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症状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的表面上C.该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D.患者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于正常值6.机体内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其中神经元c为抑制性神经元,它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反射活动的精细和协调。在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2A.神经元a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神经元c通过突触释放递质使神经元b兴奋C.神经元c可以接受神经元a和神经元b发出的信号D.神经元c对a的负反馈调节可及时终止神经元a的兴奋7.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吞噬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组成B.记忆细胞在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细胞周期会缩短C.二次免疫时,浆细胞是由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产生的D.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8.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胰岛素的分泌受胰高血糖素、神经递质等的影响,说明胰岛素分泌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B.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进而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C.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有关D.以上两种糖尿病,均会导致血浆中胰岛素的含量下降,进而使血糖升高9.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D.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疾病是免疫缺陷病10.下图是动物脂质代谢与调节的部分机制示意图。所有脂蛋白均由各种脂质物质和蛋白质构成。LDL既可以运往靶器官,也可以通过肝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进入肝细胞而被清除。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VLDL有运载胆固醇、运载甘油三酯、将血液中的脂质物质运送到肝脏等功能B.胆固醇到达全身组织细胞后,在全身组织细胞中参与组成细胞膜及脂质激素的合成C.物质F是油脂,在寒冷条件下动物甲状腺释放的激素会促进其利用D.若Ⅱ、Ⅲ表示物质,则物质Ⅱ、Ⅲ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特定器官11.Kp神经元能产生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如图甲)。图乙表示GnRH刺激某细胞释放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性腺激素)的示意图。下列说3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卵巢细胞内合成雌激素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所以机体不需要图甲②过程C.从图乙可以得出内质网是细胞的钙库,钙离子是细胞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D.若幼年时GnRH的分泌增加,会引起儿童的性早熟12.为研究某种蛇毒阻遏神经传递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大鼠的呼吸中枢发出两条传出神经M和N支配膈肌收缩。麻醉条件下切断N,保留M完整(如图),记录两种不同处理下a处传出神经表面和b处膈肌表面的放电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膈肌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B.不注射蛇毒组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C.蛇毒导致a点的放电频率降低、b点无放电D.蛇毒阻断了兴奋在传出神经M上的传导13.右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琼脂块①②中都有IAA,①②B.琼脂块③④中都有IAA,③≈④C.琼脂块⑤⑥中都有IAA,⑤≈⑥D.琼脂块③④中含有的IAA分别与⑤⑥中的相等14.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15.右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4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16.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机理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物质A是葡萄糖,物质B是纤维素B.物质A转变为物质B发生在高尔基体中C.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参与细胞内的能量转换D.由图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能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17.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C.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D.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18.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判断错误的是()A.当兴奋到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前膜释放GABA,该过程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B.突触前膜释放GABA的过程说明,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C.GABA受体实际上也是横跨突触后膜的Cl-通道,能与GABA特异性结合D.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进而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19.血液是人体流动的组织,具有运输、保持内环境稳态等重要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5A.在血液中发生的免疫反应都是非特异性免疫B.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C.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再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利用需要通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D.血浆pH能保持在7.35~7.45动态范围内,缓冲物质、肾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下图为一个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当剪断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的联系后,在b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也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B.当兴奋到达d点时,d处膜内外的电位会发生逆转,膜外阳离子的数量将高于膜内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骨骼肌出现收缩活动,则该活动是反射活动D.在机体内,兴奋传导的方向都是a→b→c→d21.如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22.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23.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同时培养蘑菇,既能为蔬菜提供无机盐又能提升室内温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流入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人来供给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是逐级递减的D.群落中物种数目少但有分层现象24.下列实践活动,利用了“环境容纳量”的相关原理的是()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②科学确定捕鱼的时间和数量,保证捕鱼可6持续进行③向森林喷洒农药来防治蝗灾④禁止捕蛇来防治田间的鼠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25.以下关于不同群落的结构及其应用叙述正确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B.一座高山上不同的垂直带为群落的垂直结构C.合理密植可提高光合产量应用了群落植被分层能充分利用光能的原理D.高矮不同农作物套种提高光合产量应用了群落植被分层能充分利用光能的原理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27.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在19世纪曾大力根除猛禽和猛兽,但结果雷鸟多次出现大量死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C.根除猛禽和猛兽后,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D.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可以完全避免被捕食28.某森林因为火灾导致植被基本毁坏,经过数十年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不仅恢复了植被,而且还发展成为了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如果不进行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毁坏的森林的恢复时间将更长,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一定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B.即使没有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该群落最终也一定会恢复到森林阶段C.旅游可能使该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D.该群落的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类型相同29.下图表示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图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的关系B.乙图可以表示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关系C.丙图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群间的竞争关系30.下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7C.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bD.可通过投放消化酶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1.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32.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
本文标题: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89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