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年初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年初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2.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DenhamHarman在1956年提出的,下图是自由基学说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的作用效果会引起细胞内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B.③过程会引起细胞核合成的蛋白质活性下降,细胞代谢速率降低C.④过程可能引起细胞内基因的突变,导致肿瘤的发生D.⑤可来自于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答案】B【解析】-2-【分析】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2)这里所说的自由基,主要就是氧自由基,因此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其实质就是衰老的氧自由基理论;(3)维持体内适当水平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可以延长寿命和推迟衰老。【详解】①②过程自由基进攻磷脂分子,破坏细胞内生物膜,生物膜面积急剧下降,A正确;③过程自由基进攻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降低,B错误;④过程自由基进攻DNA,造成碱基对缺失、替换等,发生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C正确;造成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的因素有辐射、有害物质的入侵和细胞内的氧化反应等,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要求学生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能够结合图示自由基学说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项。3.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A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B.A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C.A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D.A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详解】A、A中含有胰岛素,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小鼠会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但题干中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A错误;B、A中含有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促-3-进神经兴奋,使骨骼肌活动增强,B错误;C、A中含有过敏原,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经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消灭过敏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小鼠未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A再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如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D、A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将A初次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会抑制小鼠呼吸,但题干中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D错误。故选C。【点睛】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理解过敏反应的作用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详解】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4-【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5.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甲、乙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A.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B.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C.既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D.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图中Ⅰ﹣1号Ⅰ﹣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图中Ⅰ﹣3号Ⅰ﹣4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6和患病女儿Ⅱ﹣3,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根据以上分析,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甲、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均不是显性致病基因,A错误;甲病致病基因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而乙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根据题意,II-2与II-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说明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错误;控制甲病和乙病的等位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D。6.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5-不合理的是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探究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出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指标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详解】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X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X,丙组先加入药物X,后加入药物D,故AB正确,C错误;若药物X为蛋白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因此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X失去活性,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能从题干中药物D和药物X的作用,分析出两种药物对培养液中细胞数目的影响,从而分析出乙组和丙组所加的药物种类,从而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7.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核酸的分子差异,当两核酸分子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某基因A中因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而突变为基因a,导致表达的蛋白质异常。现有两条链均被标记的基因A、两条链均未被标记的基因a、基因A转录成的mRNA,请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设计实验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结论)____【答案】①实验思路:(加热)获取基因A和基因a的单链,再将基因A和a的单链进行分子-6-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②预期结果:出现未标记的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③实验结论: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DNA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于a基因是A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形成的,故a基因和A基因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游离单链区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据此答题便可。【详解】①由于a基因是A基因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形成的,故a基因和A基因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能配对形成杂合双链,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会形成游离单链区。游离单链区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根据游离单链区的个数便可判断增添部位有多少个。实验思路:将A和a基因加热,使其解旋,得到A和a基因的单链,再将A和a的单链进行分子杂交,检测游离单链区的分布。②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可预测到与实验目的“验证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一致的结果。因此,预期结果为出现未标记的游离单链区,且只有一个。③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一般只有一个结果和相应的结论,且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因此,实验结论为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由于碱基序列增添所致,且增添部位只有一个。【点睛】解题思路:①从题干“设计实验验证……”明确本实验的实验目的,确定实验的类型。②验证性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对应,在答实验结论时可照抄实验目的。8.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7-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答案】(1).有机物(2).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3).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4).主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详解】(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
本文标题:四川省泸州市2020届高三生物年初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