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课时跟踪检测(四)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两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两个原始热带雨林分布区,热带雨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①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含量,稳定大气成分②减缓水循环运动,维持热带地区的水资源储量③稳定全球气候,减缓全球变暖步伐④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上图中A、B两地区虽然位于回归线附近,但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两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共同原因有()①地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受东南信风影响③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④山地或高原迎风坡的抬升作用⑤地形以平原或盆地为主A.①③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④解析:1.B2.D第1题,热带雨林具有以下生态环境效益: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因此①③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第2题,图中A位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B位于巴西高原东南部,两地区都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山地或高原迎风坡的抬升作用造成两地区降水多;两地区沿岸都有暖流流经,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明显。故②③④正确,答案选D项。城市森林是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据此回答3~4题。3.以下植被(或植物)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的是()2①城市广场草坪②城郊蔬菜花卉地③城市功能区之间的隔离林带④郊区环城绿化带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城市森林的环境效益有()①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②美化环境,减弱噪音③致使周边地区地价上涨④绿化屋顶、绿化阳台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解析:3.C4.C第3题,由材料中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可知,①与②不属于城市森林主体。第4题,城市森林主要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削弱热岛效应的功能。2013年度亚马孙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3年8月到2013年8月,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千米,与400年前相比,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据此回答5~6题。5.亚马孙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可能导致的后果是()①自然灾害减少②全球降水增加③雪线上升④产生厄尔尼诺现象⑤水土流失加剧⑥生物多样性减少A.④⑤⑥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③④6.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是()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居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D.加强雨林区的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解析:5.C6.A第5题,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将使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加速全球变暖,导致雪线上升。第6题,设立国际基金,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有助于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较好地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读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分布图,回答7~8题。37.关于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茂密的雨林植被能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深刻地影响着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C.雨林能起到类似海绵的作用,促进水循环、调节水平衡D.雨林是世界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8.刚果河流域雨林大面积被毁的根本原因是()A.历史遗留的迁移农业B.发达国家需要大量木材C.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活贫困D.热带雨林的土壤贫瘠解析:7.A8.C第7题,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热带雨林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热带雨林对全球水循环、水平衡影响大;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是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B、C、D均正确;而热带雨林区不存在水土流失问题,A错误。故选A。第8题,刚果盆地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是产生雨林破坏的根本原因。故选C。峨眉山植物区系是我国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生物基因库”和“仙山药园”之美誉。1984年底调查,植物5000多种,仅药用植物就有212科,868属,1655种。但是,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许多种类遭受灭绝的危险,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峨眉山中草药的命运令人担忧。据此完成9~10题。9.造成上述材料所述主要问题的人为原因不包括()A.过度掠采天然药材B.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C.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D.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缩小10.为保护“仙山药园”峨眉山,我们应()①保护中药生长的衍生环境4②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③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④严禁上山采药⑤大量引进其他植物区系的中草药⑥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A.①②③⑤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⑥D.①②⑤⑥解析:9.D10.C第9题,过度掠采天然药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地是导致中草药的很多种类遭到灭绝的主要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所以A、B错;区内人类活动频繁,排污严重,水、土污染加剧是造成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增多了的人为原因,不符合题意,C错;峨眉山生态保护区面积是固定的,不会缩小,所以选D。第10题,针对材料中出现的“近年来因多种原因,近三分之一植物种类受到威胁,许多种类遭受灭绝的危险”等问题,我们应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加强研究,建立中草药人工养殖基地;建立鼓励采育结合等激励机制;针对“同时许多中草药的有效药用成分减少了、有毒成分也增多了”,我们应该保护中药生长的衍生环境,所以C正确。一、选择题下表为南亚、东南亚森林面积变化表。读表,完成1~2题。面积(1000公顷)年度变化(1000公顷)年变化率(%)199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1990~20002000~2005南亚775517967879239213-880.27-0.11东南亚245605217702203887-2790-2763-1.20-1.301.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变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是()①人口的快速增加,持续对种植业的依赖导致毁林开垦②经济快速增长下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占据大量林地③封山育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④利用现代科技改良树种是防止森林破坏的有效途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南亚、东南亚区域森林面积这种变化趋势对环境的影响是()5A.土壤含水率上升B.地下水储量增加C.地表径流变化率减少D.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1.A2.D第1题,南亚、东南亚人口稠密、增长快,经济虽快速发展但平均水平较低,导致毁林开垦和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等毁林现象并存。植树造林是恢复森林面积最快的措施。毁林主要是人为的砍伐,良种对此无效。第2题,森林减少,会造成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土壤含水率下降、地下水储量减小、地表径流变化率增加。我国每年造林约8000万至9000万亩,而每年自产木材要消耗约3000万亩森林,非法采伐、林地流失、火灾、病虫害等也在侵蚀森林。许多地方出现“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下表为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据此完成3~4题。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方北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机播种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3.对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述合理的是()①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②成林年限长短与热量关系不大③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④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比乔木短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我国是世界上植树造林最多的国家,改变“植树不见树、造林难成林”现象的措施不可取的是()A.要认真养护林地并提高养护技术B.建设“森林城市”,严禁大搞“大树进城”“一夜成林”C.抓好良种苗木,因地制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坚持乔木优先D.自然条件适宜的区域可以加大封山育林以恢复植被解析:3.A4.C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同一营造方式的成林年限与降水和热量有密切关系,即一般同一营造方式下,降水量大的区域成林年限较短,南方地区成林年限较北方地区短;同一区域封山育林的营造方式成林年限最长;同一营造方式灌木的成林年限6比乔木短。第4题,植树之后应认真养护,提高成活率,促使其健康生长;大规模地采挖、移植大树进城,违背林木生长规律,造成原生地生态环境破坏;因地制宜造林,但不一定要以乔木优先,也可以种草或灌木;封山育林较人工种植单一树种的生态群落要优越,且成本更低。读迁移农业造成的土壤肥力变化图,回答5~6题。5.目前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地区主要是()A.美国中部平原B.巴西亚马孙平原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D.非洲东非高原6.关于图中土壤肥力变化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土壤肥力最高,原因是植被被焚烧养分回归到土壤中B.b土壤肥力不断降低,原因是森林被焚烧后枯枝落叶减少C.c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原因是连续耕作和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D.d以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肥力有所下降解析:5.B6.C第5题,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如今只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是由一些土著部族中进行着的一种农业耕作类型。第6题,图中显示c土壤肥力保持较低水平,原因是连续耕作和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故C正确。土壤肥力最高为b,原因为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澈、苇草肥美,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黑龙江省政府将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省重要的保护对象。读下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扎龙湿地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④气候寒冷,地下水位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8.对扎龙湿地进行重点保护的主要目的是()A.涵养水源B.调蓄洪水C.美化环境D.保护生物多样性解析:7.A8.D第7题,由扎龙湿地所在的纬度位置并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其形成条件有: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少;有冻土分布,下渗少,大量积水等,因此A正确。湿地地下水位较高,④说法错误。第8题,湿地生态环境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因此重点保护的目的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D项正确。二、综合题9.图A、图B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C、图D分别为图A、图B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从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可判断M、N两地分别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获取图中信息可说出降水量的差异,运用气候成因可分析降水量不同的原因。第(2)题,对大气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湿度和成分变化上,对水圈的影响主要是地表径流量的变化。第(3)题,伐木业除与原料丰富程度相关外,还与交通便捷程度、市场需求量等相关。答案:(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原因: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M地年降水量大于1500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000mm,降水年内分
本文标题:2019年高中地理 课时跟踪检测(四)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92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