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枣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枣强中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題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民版必修第三册全部以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们常说孔子弟子三千,经钱穆先生考证,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岁,弟子琴张已从学孔子;之后,贵族身份的司马牛来了,贫贱出身的原宪、闵子骞来了,还有善货殖的子贡甚至“大盗”颜涿聚都来了,时间杏坛下汇聚了来自鲁、卫、齐、晋、陈、宋、吴、楚、秦等国的学生,好不热闹。这反映出A.春秋出现百家争鸣可喜局面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C.儒家学说得到民众广泛认可D.孔子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来看来看,孔子招收的学生部分贫富、贵贱、善恶,这体现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故答案为B项。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民众对儒学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私人办学的先河,排除。22.墨子指出,“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据此可知,墨家思想A.蕴含兼容并包意识B.推动了社会风气改善C.具有针砭时弊色彩D.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来看,墨子对国家处于不同状态的不同做法,这体现出对政治的针砭时弊。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思想主张不落到实处,不一定会推动社会风气改善;D项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都采用法家思想,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对墨子思想主张的理解,属于对文学的深化理解能力。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主张的论述。这一主张有利于主张出处“无辱宗庙,无羞社稷”“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第三》“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汉书·苏武传》A.加强思想控制B.培育民族精神C.凝聚宗族力量D.强化等级观念3【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无辱宗庙…先国家之争…重负国”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重视国家、民族利益的思想,这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为体现加强思想控制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突出民族精神,而不是宗族关系,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等级观念的主张,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学生应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精神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下表为先秦思想家的相关论述。思想家名句出处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玉子·离委上》据此可知,我国古代A.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B.儒学逐渐占据正统地位C.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D.社会崇尚人文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来看,先秦时期思想里4已经包含有民本思想,说明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未涉及提高民众政治权利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董仲舒首倡的“引经决狱”又名“春秋决狱”,就是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这一举措A.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利于儒家独尊局面形成C.加剧了古代刑罚的不合理性D.促进了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用儒家经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照经义的精神解释和使用法律”体现了儒家独尊地位的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社会秩序的混乱不是因为将儒家经义作为根据的结果,排除;C项依据所学知识,不一定会产生刑罚的不合理性,排除;D项材料所述只是将儒家经义作为法律的基础,不代表儒家与法家进行了统一,排除。6.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天生就善的“圣人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中民之性”、生来就恶并只能采用刑罚手段处置的“斗筲之性”。其区分人性的目的是为了论证A.刑罚在对万民管理中的决定性作用B.加强君权施行王道教化的合理性C.君主权威至上的重要作用D.后天教育可以促进人性向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董仲舒的言论,材料强调的是教化作用,刑罚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错误。材料强调加强思想统治,而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C错误。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5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故B正确。材料没有论述后天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7.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认为,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因此“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若四时。列官置吏,必以其能,若五行。好仁恶戾,任德远刑,若阴阳。此之谓能配天”。这说明董仲舒A.把人格的天和王道政治相结合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C.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D.把仁义与法制融合用于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密切关系,天通过谴告,有步骤地管理人类社会”来看,这讲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将人类社会和天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表现的是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人主者”“五行”“阴阳”“天”。8.相传东汉末年牟子所著的《牟子理惑论》序称:“厌世之前,牟子以儒学而非道教;速及厌世,又合佛道而抗儒学。至于魏晋,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玄学名士每与名僧高道抗论寺中。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据此可以推知,魏晋时期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斗争激烈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正统地位【答案】A6【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高下不让的争论之后,‘三教’退而求同存异,形成互摄”来看,魏晋时期儒佛道三教形成了合流的局面。故答案为A项。B项依据材料“玄学作为儒学的怪胎,与佛道二教既融合又抗争”及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在魏晋时期即与中国本土文化激烈斗争又相互融合,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汉时期已经完成构建,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9.陈寅恪先生曾经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据此可知,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代A.集合了前代文化精华B.居于传统文化的轴心地位C.引领着后代文化变革D.具有融会贯通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来看,唐代对南北朝与宋朝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承前启后,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唐代文化的轴心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0.宋代欧阳修感慨道:“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形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这反映了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土人对个人形象十分的重视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利的加强D.史学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答案】B7【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不与万物公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来看,当时士人比较重视人生的精神价值。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本体论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而材料涉及人的精神价值,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权利,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修史的问题,排除。11.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A.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B.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C.慎思明辨,格物致知D.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得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这体现出朱熹的主张是正君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与气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C项是程朱理学掌握理的办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点睛】分析“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是解题的关键。12.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答案】B8【解析】达到“自然日长日化”等字眼体现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即在此王阳明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王阳明反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王阳明并未摆脱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知行合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答案】D【解析】南宋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材料中王夫之、戴震等人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说明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D正确;A中丧失说法绝对;王夫之、戴震等人代表的是士大夫,B错误;近代社会转型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14.它们是在世界政治从专制趋向民主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这些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A.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B.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C.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D.说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9【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思想家们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对个人正当私利的肯定,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的儒学,是对传统儒学批判地继承,回归孔孟本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排除。【点睛】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5.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据材料可知学者A.提倡经世致用之学B
本文标题:河北省枣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