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候,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形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2.“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A.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B.宗法世系观念已大大加强C.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D.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有子继位”为王的商王“最受后世的尊敬”,表明商朝晚期注重王位在“父子间传承”,是宗法世系观念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A-2-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在商朝衰落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后世尊敬成功传位儿子的商王,不能认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3.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礼乐制度的破坏B.井田制度的瓦解C.分封制度的崩溃D.诸侯势力的崛起【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而材料中没涉及与此相关的内容,故可排除A;井田制度的瓦解和分封制度的崩溃应是这一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可排除BC;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势力的崛起,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故选D。-3-5.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体现出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6.《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意在A.离间宗亲关系B.维系统治秩序C.取消分封制度D.建立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体现出分封制的等级关系;材料中的“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说明该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即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关系在当时有利于维系统治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中宗法关系的作用不符合,排除;此时实行的是分封制度,排除C项;前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D项。7.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4-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故A项错误;汉高祖刘邦为了加强统治,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为加强专制主义的,而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皇权,才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故D项错误。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郡县制的推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虽也有利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的统一,但相比较而言,郡县制更为直接有效,排除。9.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5-C.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从三公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这反映了君主专制逐渐加强,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三公属于秦朝、三省六部属于唐朝、内阁属于明朝、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11.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A.太尉B.廷尉C.丞相D.御史大夫【答案】D【解析】-6-【详解】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D项正确;太尉负责军事,故A项错误;廷尉负责司法,故B项错误;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事,故C项错误。12.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封邦建国到郡国并存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题干中“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说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履至尊而制六合”说的是秦朝的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建立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项。A项,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度,是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标志,排除;B项,郡国并存是汉初的政治特点,排除;C项,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是耕作方式,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13.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国”与“家”同治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九卿的职责分工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强调九卿职责分工明确,但不能体现彼此牵制,排除;C项,垂直管理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7-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建立保密制度B.震慑谋反之徒C.维护皇帝权威D.削弱丞相权力【答案】C【解析】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15.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统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央政-8-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16.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干“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在行省制下,地方有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对比宋朝而言,地方的权力相当大。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没有提及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排除;D项,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排除。1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