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上)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第Ⅱ卷的答题表(答题卡)中。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制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B.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D.约束兄弟子女,追求政治平等【答案】B【解析】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主要是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是封建专制,时间不符合,排除。点睛:材料“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诸侯的分封除了在中原地区,周边的山东和北京都有诸侯分封,说明分封制-2-扩大了王室的统治区域,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等级制度的森严,C项错误。注意题干中“武王弟”“周公长子”,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王位世袭特权,排除D。3.《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D.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仪”反映的是礼乐制度,是指在婚丧、祭祀、朝聘、盟会上的一些活动中按规定办事,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秩序,故D正确;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不利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A错误。B、C不是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排除。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是A.封建制度无法有效运行B.天下之道,君臣关系最重要C.分封世袭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D.圣贤在分封世袭制下很难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在材料中柳宗元首先指出能让有才能者脱颖而出,居上位掌握管理天下之权,这是治理社会最好的方法。而分封制下社会的管理者是因血缘而世袭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并不能保证继承者的素质才能,并且在分封制之下,许多有才能者也会因血缘关系而被排除在社会管理层-3-之外。这段材料主要分析了分封制下的弊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评价: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②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5.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答案】D【解析】A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正确。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黄河沿线筑堤,恶意将灾害加诸邻国,彼此妨碍对方的安全。孟子为此感叹道:“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为邻国之壑。”这说明A.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B.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C.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D.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现象,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这反过来说明了需要统一王朝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礼乐秩序,-4-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排除C项。点睛: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思路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恶意将水灾引向邻国”,这反映出人民要安定生产生活必须要统一,即统一王朝出现的合理性。7.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B.宣扬君权神授C.树立专制权威D.制造暴政依据【答案】C【解析】本题以“皇帝”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二为一作为君主的专用称谓,其主观目的应是树立专制权威,C项正确;A项易误选,从表现上有炫耀文治武功的意思,但不符合题意;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排除;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光明”“兴益”不符,排除。8.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面对最高权力的巨大诱惑,朝堂之上的大臣朋党,后宫之中的妃嫔宦官外戚等,各有山头,各有所拥戴的皇子,各种利益集团自然便展开了博弈甚至厮杀,步步惊心。这实质上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和“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实质上都是君权至上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认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况且A项也不是本质,排除。B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本质是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而不是宗法制混乱,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而是强调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排除D项。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各皇子及其母-5-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等,紧扣设问要求“实质上”,结合君主专制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9.(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提高了行政效率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加强了专制皇权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鉴于刺史“秩卑”的积极作用重新设立刺史;结合所学知识,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有利于调动刺史的积极性,同时官品低又可以防止其权力膨胀,故B项正确。刺史具有监察权无行政权,没有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以卑临尊的“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了专制皇权,排除C项。以卑临尊的“法制”可以监管官员,但不一定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排除D项。10.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11.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蜀中人物品题(评论人物、议论时政)盛行。辞官最为品题所重-6-视。当时似乎有这种规律,每辞官一次,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故许多人以辞官为手段,来捞取更大的名气。与品题之风盛行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世袭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在社会上的名气就升一节”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C项正确;世袭制与题干中的“名节”无关,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推行的,且与“名节”无关,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的按考试成绩选官的制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7-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唐朝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有利于科学的决策,B正确;从材料“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可以看出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A错误;材料中的封德彝应属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故C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句子“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联系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的职能分析即可。14.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A.文人政治地位低下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儒家统治地位衰落D.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答案】D【解析】“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的信息表明清代对于思想统治控制的严密,故D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故B错误;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没有衰落,故C错误。15.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
本文标题: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网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