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试卷分值100分,时间60分钟。两个题型。第一题为单项选择题,分值80分,每道题2分。把单选题的答案字母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第二题为材料解析题。分值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要求的位置。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题2分,总分80分)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北京周口店),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一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句子,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要想获得研究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考古发掘2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下面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以判断()现代汉字日月甲骨文中不同写法A.我国古代文字还没有发展至成熟B.字体厚重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4.《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A.政权更替频繁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尚未实现高度集权D.世袭制度遭到废弃5.以下各项,体现了井田制度实质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C.“大道即隐,天下为家”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2-A.铁犁牛耕的出现B.高转筒车的发明C.耦犁技术的普及D.曲辕犁的推广7.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8.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9.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A.道的思想B.无为思想C.辩证法思想D.以柔克刚思想10..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主。“春秋五霸”中称霸最早的是()A.齐国B.晋国C.楚国D.吴国1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A.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B.出现学术下移的现象C.官办学校在逐渐消失D.思想控制在日趋加强12.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却很悲惨,根本原因是()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C.推行严刑峻法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13.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14.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1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16.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3-17.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南越18..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儒家学说19.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冀州刺史”印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20.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1.西晋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改郡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晋初的做法旨在()A.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B.促进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C.拓展西晋统治的版图D.利用分封诸王以屏藩帝室22.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23.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蜀国与魏国加强了联合B.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魏国C.吴国一直被蜀汉政权控制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24..西晋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士族影响力远超帝王。最终代魏称帝的是()A.司马昭B.司马炎C.司马懿D.司马睿25.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两晋时期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A.由内地流向边疆B.由边疆流向内地C.由北方流向南方D.由南方流向北方2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不重视B.人民的负担太重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27.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战役。这场战役()A.奠定了南北方对峙的局面B.前秦政权在之后迅速崩溃C.东晋迅速强大并统一北方D.鲜卑族自此之后由盛转衰28.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4-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河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河C.①开凿大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29.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因为()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3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制度创新,造就出的时代风貌是()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全面辉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1.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32《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5-33.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34.在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由中央委派官吏评定等级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5.在唐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6.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外进行大规模屯田,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7.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然成风。这反映了()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38.我们通过研究唐代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梦为王佐;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A.实现了三教合一B.服务于儒学主流地位C.风格多元化D.具有极强的世俗性39.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绘画要“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A.《夫妇饮宴图》B.《洛神赋图》C.《游春图》D.《人物龙凤图》40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6-二.材料解析(2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41.填空(10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材料二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1)材料一、材料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3)结合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分)\一.选择题答案1----5DDDBA6---10ADCCA11—15BADCA(1)中央政府zhengfuzhengfu(4)(5)地方政府(2)(3)皇帝-7-16—20CCCBB21—25DBBCC26--30CBACA31—35CBCCD36—40BACBC二.材料题(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
本文标题: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3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