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外婆的银针阅读第一篇:母亲的石头阅读与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母亲石梁衡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钟。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欠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1.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出第④段中加粗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2.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3.母亲年近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4.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5.母亲石身不高形不奇,外表平凡,所以普通;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意思对即可)篇二: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语文期中练习1北京市和平街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命题人:北京市和平街一中朝来校区王健龙2016、1、15一、主题阅读。(共13分)1.阅读下面的语段,并根据理解识读下面书法作品中的文字,并将这句话按现代书写规范抄写在田字格内。(3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大学》书法作品中的内容:3.初二(1)班刘阳同学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前几天,刚从超市出来的刘阳同学,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台阶旁,他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去扶起老人,并关切地说了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最得体的一句是()(2分)A.老爷爷,大冷的天,您可不能坐这儿看风景啊!B.老爷爷,您这老胳膊老腿儿的可得小心点儿啊!C.老爷爷,您年纪大了,上下台阶可得留点儿神。D.老爷爷,您腿脚不利索,上下台阶您老不能注意点儿吗?4.爱国就要“善待汉字,热爱母语”,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得出一个结论。(2分)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前全球已有210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③国内某网站做了“我国汉字应用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如下:结论:二、经典阅读。(共17分)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革命历史小说《红岩》。连环画讲述的是的情节。请你写出江姐作为革命者的另外一个故事:。(二)文言文阅读。(共13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6.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并用该词构成成语,要求成语中该字的意思与句中的相同。(4分)(1)陶后鲜有闻鲜:成语:.(2)香远益清益:成语:.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2)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译:8.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9.结合上文和你的阅读积累,写出“莲”的两个别称,并默写出所给文段之外的一句关于“莲”的诗句。(3分)10.甲乙两文都写了“莲”,但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将“莲”比作,乙文重在描摹姿态,将其喻为。(2分)三、现代文阅读。(共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题。(13分)最温暖的一片阳光李云迪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xī。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A.洗B.催C.变)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róng化了。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选文有删改)11.文中括号和横线上应填写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颠簸(bō)埋怨(mán)清淅融化..B.颠簸(bǒ)埋怨(mán)清晰融化..C.颠簸(bō)埋怨(mái)清淅熔化..D.颠簸(bǒ)埋怨(mái)清晰熔化..12.请给第④段横线处选出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理由。(3分)选理由:13.文中第⑤段“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其中“知天命”指代的具体年龄是()。(2分)A.30岁B.40岁C.50岁D.60岁1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篇三:2015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题(详细解析)2015年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歼
本文标题:外婆的银针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