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第一单元水平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巫山人遗址答案C解析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数量丰富的栽培稻谷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故选C项。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距今六七千年”和图一磨制石器钻孔石斧可以推断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故选B项。3.在商朝前朝,商王对祖先的祭祀,往往只针对其上三代以内的直系尊长,而周祭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及王室贵族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的祭祀。其基本方式就是将诸先王先妣以其世次、亲疏排入祀典——祭祀。周祭的出现反映出商代王室()A.对嫡系血统关系认知的深入B.在分封制上更注重王室贵族C.在以周祭方式强化中央集权D.在王位继承制度上已臻完善答案A解析“周祭是商朝中期以后商王及王室贵族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的祭祀。其基本方式就是将诸先王先妣以其世次、亲疏排入祀典——祭祀”强调对直系血缘的强化,故A项正确。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才建立,B项错误;商代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王-2-位继承,D项错误。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可知,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体现“制衡”,排除D项。5.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材料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利用礼乐制度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故D项正确。6.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B.王权未完全确立C.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D.私有制逐渐建立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井田制的必然结果,政治体制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故A项错误;夏商以来王权就已经确立,故B项错误;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可以看出国家内部政治斗争十分剧烈,私-3-室僭越,政治失序,故C项正确;材料提到私家势力逐渐上升,但未涉及私有制的建立,故D项错误。7.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答案B解析材料中仅仅是将少数民族称为“戎”“夷”,不涉及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戎”“夷”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华夏各族之间并未有此贬低性的称呼,这说明当时对华夏族和少数民族区别对待,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文明的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的认同,不是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8.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度兴起并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荒地被开垦出来,未提及是公田还是私田,故B、D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荒地之所以被开垦,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故C项正确。9.《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兵家对于战争审慎的态度,并未提到对不义战争的看法,故A项错-4-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的军事理论趋于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兵家思想,并未提到此时的社会背景,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明主虑之,良将修之”“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得出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故D项正确。10.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A.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趋势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当时出现了统一趋势,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指天子分封诸侯维护统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是指官员由帝王任免,而不是世袭,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秦一人可担任六国相,可知与传统一人代表一国不同,故D项正确。11.春秋初期,黄河沿岸各国往往“壅防百川,各以为利”。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今河南)主持诸侯会盟,盟约中有“无曲防”的规定,即禁止修筑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堤防。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各诸侯国之间争霸非常激烈B.各诸侯国以农立国C.齐王称霸后有效治理了黄河D.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国治理洪水是为了农业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各诸侯国为防水患各自为战,反过来说明,单从治水就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政权来协调,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流官制度下,地方官员经常流动,且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这样使地方官员之间不熟悉,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故A项正确。流官制防止官员与当地-5-势力联合勾结,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故B项错误;流官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割据,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故C项错误;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因地方官员经常流动,对地方事务不够熟悉,地方官员之间疏离,因而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错误。13.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东观、碣石门、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A.秦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答案C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立国根本,法律制度细密而又严苛,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秦始皇游历的主要目的在于示强,以威服海内,并不等同于喜欢游历,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两块秦刻石辞,主要内容在于规范各地的风俗,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C项正确;七块秦刻石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14.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6口计,总数在70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可知,这有利于充实关中地区的人口,从而巩固关中地区的地位,故选C项。15.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军大多为六国后裔,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时六国后裔对秦文化没有认同,故D项正确。16.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6-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中刘邦的做法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A项错误;帝王的治国思想中存在宗法制的影子而不能说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秦始皇想将皇帝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刘邦约定非刘氏不王,都体现了其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17.《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18.《两汉三国学案》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表明”一般要求回答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引经”的背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可知,儒学被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代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学被用于国家政治,而非日常生活,故D项错误。-7-1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从表格可知,刺史的职能是在增加,没有丧失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刺史职能不断增加,表明当时的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州在东汉时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刺史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20.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水平测试(含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