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前683—前621年)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A.因为秦国经济文化发达B.导致王位争夺激烈C.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特权D.有利于社会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兄终弟及者3人,以孙立者2人,不明嫡庶者1人,以长子继位者仅2人”可知,秦国国君的继承并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有利于社会的变革,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自襄公建国至孝公时期经济发展落后,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才逐渐强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秦国王位未严格按着嫡长子继承原则,但是并未体现导致王位争夺激烈,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兄终弟及、以孙立等虽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原则,并未破坏贵族的世袭特权,故C项错误。故选D。2.西周建立后,在分封同姓诸侯的同时,也分封了部分异姓诸侯。其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强化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融D.加强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B项排除;CD项是分封制-2-的影响,排除。3.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并号召鲁国、晋国等国“奖顺天法,无助狡猾”,实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诸侯尊崇大宗B.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霸权交替频繁D.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由“庶长子”杀害“正妃长子”自立,受到晋国反对,晋国要继续拥立“周景王正妃”的儿子可知,宗法制依然受到晋国国君等人的重视,正确答案是D项;由晋国攻打事实上的周王姬朝,可知诸侯尊崇的不是大宗而是制度,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再认可兄终弟及,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并非诸侯国之间“频繁”交替的霸权争夺,C项与题意不符。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C.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故选D。ABC都只是针对一种制度进行阐述,显然过于片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几种制度的共性特征,这种解题思路从选项中也可看-3-出端倪,毕竟从概念的外延上讲D项包含了前面三项。5.《左传》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联系所学分封制的内容和诸侯的义务分析解答。6.“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宗法制B.皇帝制C.世官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远近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A正确;皇帝制度的内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4-袭,不符合题意,排除B;世官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察举制是汉代依据品德选官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7.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8.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内外服制度D.礼乐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谱体现的是血缘关系,这主要和宗法制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属于周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家谱无关,B选项排除;内外服制度属于商朝的地方政治制度,与家谱无关,C选项排除;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等级特点,与家谱无关,D选项排除。-5-9.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0.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下图,该诸侯国位于A.①B.②-6-C.③D.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诸侯国是秦国,位于七国中最西边,所以C项正确;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④是楚国,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点睛】战国七雄,秦在最西。11.在秦帝国,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由此可见,秦朝A.贵族等级制度被完全铲除B.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C.郡县制呈现出地缘性特征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民主平等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的自由民皆称‘黔首’。征服山东六国的秦人,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与山东六国人一样,均为帝国的臣民”可以看出,此时的政治已经成为地缘政治,不再是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秦朝之后仍然存在贵族等级制,“完全铲除”不符合史实,排除A。郡县制的推行打破了血缘关系形态,而不是打破了地域关系形态,B错误。“民主平等色彩”不符史实,排除D。12.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1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些现象A.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D.直接导致唐后期朋党之争-7-【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翰林学士由唐初以备顾问到玄宗时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其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了唐朝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排除。故选A。1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统计图。据此可知西汉初年中央辖郡王国辖郡中央辖人口王国辖人口A.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B.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C.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D.地方官制调整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表明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并不能体现中央辖郡的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诸侯王国与-8-中央政府的矛盾尖锐,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到地方的官制问题和社会的秩序情况,故D项错误。故选A。14.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制,“路”的军、民、财、刑各权分散于四司,“路”之下的各州保持直接向中央奏事的权力。这一制度设计A.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路州县”是北宋管理地方的机制,从“军、民、财、刑”等方面加强了对于地方的管理,这一机制的设立明显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有效控制,D正确;宋代这一措施解除了地方财权等,不易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A错误;古代实行的是小农经济模式,这些措施不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错误;地方机构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错误。15.唐玄宗即位后,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这种改变A.形成了君相和谐的决策体制B.完善了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C.标志着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D.隐藏着国家治理的严重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重用姚崇、宋璟,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可知,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的结果逐渐改变以往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合议的状态而向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表明宰相权力逐渐加强,打破了以往三省之间的制约,反映了国家治理隐藏着严重的危机,故D选项正确;材料“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反映了国家治理隐藏的危机而不是君相和谐的状态,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朝政由三省合议逐渐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说明与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背道而驰,而不是完善三省六部的运作流程,故B选项错误;宰相专权的方向发展不是政治体制的-9-创新,故C选项错误。16.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A.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省六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