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贵州省息烽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
-1-贵州省息烽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君主之上还有“天”,君主的行为会受到上天的反映,这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制约着君主的权力,所以排除D,答案选C;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所以B与材料无关;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是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2.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理解能力。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故选C。3.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A.宣扬中国的国威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D.加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材料内容叙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根据“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说明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宣扬中国的国威。故答案为A项。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4.2013年,世界风云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中东动荡余波难平,涟漪四起,冲击叠重的暗礁;日本右翼势力在领土问题上不断逞强,与邻国关系紧张;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矢志锐改,酿就破浪之势……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A.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B.国际恐怖主义是世界动荡的主因C.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D.国际局限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只是反映部分地区动荡,不是世界面临着新的战争的威胁,故A项错误;世界动荡的主因是强权国家的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南北差距扩大趋势有增无减”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中东动荡”、“日本右翼势力崛起”反映了当今国际局势紧张、动荡的一面;“新兴经济体牵手共融”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趋势,故D项正确。故该题正确答案为D。5.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3-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识记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属于民族主义的范畴,排除B、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排除C;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A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故正确答案选A。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及其概况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答案】A【解析】“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可见第一点指的是民族意识增强,第二点指的是民主意识增强,只有A项符合。B、C和D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7.下图是某一时期的中国地图(局部),图中斜线部分的涵义是-4-A.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B.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的地区C.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D.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A【解析】【详解】A选项正确,结合对教材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的学习,可得出此区域为19世纪末英国在华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B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主要波及区域为北方直隶、山东等省份;C选项错误;结合对教材辛亥革命的学习可知,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身份主要为南方各省,包括两广、福建和云南等省份。与图示不符;D选项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清朝统治仍未结束,此时尚未出现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对课本基础知识及插图的了解,可得出答案。8.在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第54军郭汝瑰参谋长说:“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首先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与敌作战,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武汉核心时,我长江南北的部队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如此,武汉作战则可以持久,整个抗战也会因我有生力量之保全而得以持久。”其保卫武汉的战略构思是A.开展回避敌主力的游击战术B.阻止日军对华北地区的进攻C.实施以武汉为中心的阵地战D.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答案】D-5-【解析】试题分析:从讲主力置于外围,到主动撤退到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继续与敌人周旋,从而实现“武汉作战则可以持久,整个抗战也会因我有生力量之保全而得以持久。”材料说明其保卫武汉的战略构思是坚持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ABC错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武汉会战9.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A.蔑视封建专制统治B.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C.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D.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答案】D【解析】《红楼梦》是一本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的一本书,所以小说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就在于鞭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蔑视封建专制统治的是《西游记》,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反映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是《水浒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的是《儒林外史》,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0.《中华实业界》评价:“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这表明,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B.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C.北洋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正确D.工商界实业救国运动的推动【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可以看出民国初年工商业发展的主因是当时政府的政策鼓励,故选C选项。A选项错误,此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国民政府发展工业不是因为革命的影响;B选项错误,-6-材料没有体现外国列强的影响;D选项时间不对,此时是在民国初年。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看,被告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的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12.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A.西班牙、英国-7-B.葡萄牙、荷兰C.法国、荷兰D.荷兰、英国【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表可以看出甲国商船的运载能力在17世纪中期超过乙国,后来又被乙国超越,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6世纪末西班牙衰落后,荷兰于17世纪中期成为海上霸主,所以判断甲应该为荷兰;17世纪中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荷兰,18世纪中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由此判断乙国应该为英国,西班牙不符合甲的趋势,A项错误,荷兰不符合乙的趋势,BC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D。【点睛】本题以数据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阅读,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准确分析。分卷II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151诸里正(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1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唐律》卷十二户婚律材料二——数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材料三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7月30日)-8-(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表指出1820—1890年期间中、日和西欧城市化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时期德、日两国城市化的相同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的认识。【答案】(1)特点:严格控制(或禁止脱籍);刑罚重;带有宗法伦理色彩。(3分)原因:自然经济的影响;专制政权控制人民、征收赋役的需要;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6分)(2)状况:中国发展缓慢、城市化水平低;日本和西欧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4分)原因:政治制度变革;国内市场统一;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推进;科技自主创新与引进结合;政府大力推动。(任4点得8分)(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原有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6分)认识: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人口流动;人口主要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人口流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由“150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可以分析出严格控制,且刑罚重;由“55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可以分析出带有宗法伦理色彩。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组织回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
本文标题:贵州省息烽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份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0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