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018年11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时期,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分封的对象不包括A.王族B.功臣C.古代帝王的后代D.平民【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分封制下,分封的对象有三种,分别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故ABC不符合题意;分封对象不包括平民,故选D。【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2.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答案】A【解析】分封制下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长,体现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正确;B只是血缘关系,属于一个方面信息;C和D材料不符合。-2-3.“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远溯到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下图白色部分是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统治区域。该朝代应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地图中的地名“咸阳”可知,这一朝代的都城是咸阳,结合所学可知,这一-3-朝代是秦朝,故选A;西汉都城是长安,唐朝的都城也是长安,明朝的都城在北京,根据都城所在地就可以排除掉BCD。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D.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题考察学生对秦朝灭亡后影响的理解,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他/她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6.《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后期分封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D项错误。【点睛】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4-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7.如图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吸取前朝教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一致,巩固了刘姓王朝统治D.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背离,容易造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旨在考查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在地方上采用的是郡国并行制度,但后来造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说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既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又实行了分封制;汉初推行分封制,实际上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汉初推行分封制意在借助诸侯势力巩固行啊封建统治,“八王之乱”与刘邦实行分封制的初衷相违背,排除C。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的郡国并行制8.一位晚清在华的美国传教士在提到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此制度是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世官制【答案】C-5-【解析】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故C项正确;A项是以品行为标准的;B项是以门第的高低为标准;D项是以血缘为基础。点睛:材料“设考试以取人才”“为学优则仕之举”是解题的关键。9.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置了军机处C.扩大了六部权限D.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10.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两对基本矛盾”才是本题的题眼,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有两对矛盾,一对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另一对是皇帝和宰相的矛盾,符合这一论述的-6-只有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所以本题答案是A.①②。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两对基本矛盾11.以下是我国古代三个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示意图”。对以下三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幅图呈现的核心制度都是皇帝制B.图3反映的是宋代的中央官制C.图1至图3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D.目的都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三幅图是中国古代秦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中枢机构示意图,最高统治者和权力的核心都是皇帝,所以A符合史实,故排除;由图3中的“三司”、“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等可以知道,这是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故排除B;由图1中的三公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到图2中的三省六部制,再到北宋时期的二府三司制,可知C是符合史实的,故排除;图示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示意图,没有地方机构,所以目的不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12.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发生政-7-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B.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D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3.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D.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可见雅典的民主政治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选D;材料“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而非草创,排除A;雅典民主政治属于直接民主,排除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14.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其中“两方”是指A.地主、平民B.平民、奴隶C.贵族、平民D.奴隶主、奴隶-8-【答案】C【解析】【详解】梭伦改革是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所以题干中的两方应该是指贵族和平民,故选C;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处于奴隶制时代,当时不存在地主,故排除A;平民和奴隶之间的矛盾相对较小,所以不是引发改革的原因,故排除B;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不是引发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15.罗马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反映了罗马法A.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保护平民利益D.使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强调人为的变更自然水流导致私人财产受到损害会要求赔偿受害人,这体现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选B;题干中的他人财产并不一定是奴隶主贵族的,也不一定是平民的,故AC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AC;题干中的罗马法条文并没有体现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故D不是必然的影响,故排除D。16.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只有一个词,他们不会争,争到也不受用。他静静安居在并不明亮的位置上,留给那唯一的一个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个城市叫“罗马”。罗马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建筑B.法律C.文学D.史学【答案】B【解析】【详解】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欧洲发展的英国法律和英美法系,也都根据罗马法的自然法思想来制定,在私法方面参照了罗马法的某些规定。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9-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都是以罗马法为基础,故B符合题意;罗马的
本文标题: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