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EvaluationWarning:ThedocumentwascreatedwithSpire.Docfor.NET.阶段检测(二)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和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四单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D.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解析:从材料中的“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的设立有利于地方上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D项正确;宋代设立路制的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扩大疆域,A项错误;文武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创建路制与打破市坊的界限无关,C项错误。答案:D2.《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解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A项正确;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项错误;同理,C项错误;三司使不管理军政,D项错误。答案:A3.宋朝的余靖在《武溪集》中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材料反映了哪一制度()-2-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的南、北面官制C.西夏的蕃号官称与汉式官称D.元朝的中书省解析:从材料中的“胡人之官……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可知这指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中“契丹官”的要求,排除。答案:B4.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解析: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对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项;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项;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项。答案:C5.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助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根据题干“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项正确。-3-答案:C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A.指南针与印刷术B.造纸术与火药C.火药与指南针D.印刷术与造纸术解析:注意归纳四大发明的影响,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层;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因此选D项。答案:D7.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A.增加六部权力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D.提高办事效率解析:明朝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六部是执行机构;废除丞相属于中央官制调整,不是扩大统治基础,故B项错误;提高办事效率属于军机处设立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8.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D.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4-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养心殿外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是方便君主处理政事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本题选择B项。A项错误,军机处涉及到的是中央内部的问题;C项南书房在材料图片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军机处是皇帝的服务部门,国家大事由皇帝来决策。答案:B9.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开挖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D.江南雇佣关系的出现解析:根据“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结合所学,明朝建立时定都南京,大运河的枢纽地位丧失,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的经济中心在南方,都城的经济生活来源仰仗东南地区,主要通过大运河运输,大运河的南北交通核心地位重新确立,B项正确;明朝并没有重修大运河,无法说明明朝大运河的南北交通核心地位重新确立,排除A项;C、D两项与大运河核心地位的丧失到重新确立无关,排除。答案:B10.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农产品商品化加速C.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D项正确。答案:D11.“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5-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设立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所以答案选D项。答案:D12.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是指()A.达官显贵B.市民阶层C.知识分子D.社会游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兴起,这就为文化下移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文学开始以市民文化为主导取向,A、C两项是宋代之前文学创作的主体,D项不可能成为稳定的文化创作主体和欣赏对象,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有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他日用品。——《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二中国古代货币简表-6-发展阶段时间标志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1)依据上面图文资料,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8分)(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特征和原因。(12分)解析:第(1)问,宋代都城出现的“新特点”,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并联系所学,从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瓦肆、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秦朝的“特征”依据材料一表格“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信息归纳;“原因”从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以及秦朝统一需要的角度思考回答;宋代“特征”依据表格“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的信息归纳回答;“原因”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以及金属材质的钱币长途携带不便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特点:打破坊市界限;出现夜市;出现瓦肆等娱乐场所;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8分)(2)特征及原因:秦:货币形制由混乱无序到统一为圆形方孔。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致,不利于商品流通和国家的统一;秦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金属材质和纸质材质货币同时流通使用。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货币流通量大;四川地区交通阻隔;金属材质的钱币长途携带不便。(1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7-材料二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唐书》所载830位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下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时期两宋明清任官前出身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卷七十《选举二》(1)据材料一指出三代(夏商周)官制的名称,并指出秦在任用官员方面的特点。(4分)(2)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8分)(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思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士族子弟71%,寒素子弟19%,小姓子弟13%”以及表格信息从“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以及平民、寒素家庭子弟的比例变化”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科举特点和影响从社会公平以及社会阶层流动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八股”从考试范围和考试文体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以及社会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实行世卿世禄制(世官制);秦国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不能世袭(成为职业官吏)。(4分)(2)变化:来自士族、特权阶层的子弟减少;来自平民、寒素家庭子弟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阶段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0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