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B.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D.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由天子任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命卿”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地方诸侯,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专制”;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D项排除。【点睛】“都由天子任命”是关键信息。2.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答案】B【解析】由于唐代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软官绅墓葬中大多墓志署名只写官衔,极少写郡望,故B正确;民族交融与门阀士族衰落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一-2-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故C错误;藩镇割据并不是世代荫袭的家族衰落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有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无统属。”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答案】C【解析】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彼监此临,互无统属”反映了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C正确;秦朝郡县制度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A错误;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没有地方权力分散制约的特点,故D排除。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地方权力分散制约,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3-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故C正确。宋代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加强,故A排除。宋代城市人口没有缩减,故B排除。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无关,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5.《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道……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题干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强调的是魏晋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故A正确;由材料可知“道”不是道家的道,而是以仁与礼为核心的儒家之道,没有混淆儒家与道家思想,故B错误;儒学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良已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错误;本题阐述的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繁荣的原因,而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错误。【点睛】本题注重对材料的理解,注意辨析“道”的含义,即儒家之道。再结合课本知识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道的冲击,独尊的地位受到挑战,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繁荣即可。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4-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可知,明朝商人受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不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使商品经济发展发展缺乏动力,故B正确;材料反映明朝商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排除D。7.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二十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历史事件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促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表明中国生产力有巨大飞跃【答案】A【解析】【详解】题中时间是明朝,此时白银的流入满足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需求,同时带动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白银从欧洲流入亚洲,不利于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B项错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明朝时期我国生产力并不是巨大飞跃,故D项错误。8.“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历史事件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出现了材料中的“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现象,这次战争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错误;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错误;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故D错误。【点睛】由材料“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可知此次战争始于广东,并占领北京,所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5-9.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10.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328177%96923%1885307140%392351%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两,1887年约为2054万两)A.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6-【答案】D【解析】【详解】由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关税收入逐年上涨,说明中外贸易迅速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果,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主权的丧失,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故B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故C错误。【点睛】图表农业税的比重由77%降到40%,工商杂税的比重由23%上升到51%,关税由420万两上升到2054万两,可知中外贸易迅速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果,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高。1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12.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A.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B.促进中小民营资本发展C.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D.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答案】B-7-【解析】【详解】从孙中山的观点看,意图是由国家奖励并立法保护私人能够经营的事业,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主张,故B项正确;材料是促进中小资本发展,不是限制私人资本,故A项错误;材料中属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不是调动民众革命积极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思想,应该是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思想基础,故D项错误。13.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故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故B排除;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故选C。14.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
本文标题: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