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是古代中国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由此推断A.分封制产生于东周B.古代历朝都实行分封制C.分封的核心是土地D.封侯有义务保护周天子【答案】C【解析】【分析】西周建立后就开始实行分封制,故A错误;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为历代所沿用,故B错误;依据“分土封侯制”可知,分封制关键是分封土地,故C正确;题干“分土封侯制”没有说明诸侯要尽义务,故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分封制又叫‘分土封侯制’”即可。2.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能够维系这种“关系”的是A.君主制B.宗法制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故能够维系材料中这种“关系”的是宗法制,故B项正确。君主实行终身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是世袭的,与材料不符,排除A。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与材料不符,排除D。-2-3.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A.夏、王位世袭制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D.唐、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这些词可理解到,它们都与“祖”有关系,即血缘关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代中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宗法制,C选项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有两种方式: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A选项排除;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选项排除;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点睛】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主旨是在强调血缘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4.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不管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还是先代贵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故答案为D;AC项-3-明显不符合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排除;B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5.“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秦朝有君臣集议制度,故可知秦朝集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A项正确;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无关,且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强调秦朝实行集议制度,与皇权相权矛盾无关,排除C;D项强化君主个人独裁与题干“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矛盾,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秦廷有集议之制”“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而分封制度是以宗法制为核心,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商朝-4-特点;B说法错误,当时周天子尚未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D属于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5-“皆决于上”体现了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皇帝勤政无关,A选项排除;秦朝地方官员失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秦朝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D选项排除。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的职能由评议皇帝变为评议宰相,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故D正确;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一定的制约,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故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排除。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认为,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由于受封的诸侯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所以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局面,故选C;A.是历史教训,排除;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排除B、D。-6-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制度·郡县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1.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分管监察的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和负责监督百官),辅佐皇帝处理政令的丞相与主管军事的太尉,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选项排除;D选项是地方长官,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A.分封制→郡县制B.三公制→三省制C.世袭制→禅让制D.封国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7-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的,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点睛】根据关键信息“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秦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即可。1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不断加强,C选项说法错误,排除;六部直属于皇帝是在明朝,D选项排除。14.“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世袭制C.察举制D.科举制【答案】C-8-【解析】【详解】材料出自《后汉书•邓寇列传》足以证明本题考查的选官制度是汉朝的,而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C正确;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的;世袭制是夏朝的,商鞅变法后以军功爵制取代了世袭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A、B和D项错误。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子弟和普通民家的优秀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唐代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由此可知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招收低级官员和普通百姓的子弟”可知,科举制不分门第出身,使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只能看出通过“四门学”这一种选官途径,未提及其它选官途径,故A项错误;材料“‘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不符,故D项错误。16.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做“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A.审核决策B.拟撰诏书C.执行决策D.监督审判【答案】B【解析】【分析】-9-【详解】材料信息“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说明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审核决策属于门下省职责,故A项错误;执行决策是尚书省职责,故C项错误;监督审判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故D项错误。1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8.《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视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故材料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科举制消极作用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没有涉及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而是强调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程序和难度,无法推断出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排除D。【点睛】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科举制的局限,紧扣材料信息“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即可知道作者认为科举制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10-19.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