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试题(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二中高三(上)第三次质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治大国如烹小鲜”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答案】A【解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的观点,属于法家的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思想,故A项正确;“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儒家的思想,故C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是墨家的观点,故D项错误。2.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的憧憬——其欲将各种社会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23.《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材料说明A.管仲遵从周天子,维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习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因为管仲成功阻止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管仲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故D项正确;材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说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孔子对发式和衣冠的注重,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人,故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4.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痒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体现了董仲舒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C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思想【名师点睛】西汉初期,为了统一封建思想,巩固封建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罢黜诸子百家,只允许通晓儒家学说的人做官,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以此来统一思想,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汉朝在太学设立五经取士,用儒家经典来教育贵族子弟。35.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答案】A【解析】李白、杜甫、王维都是唐朝诗人,“仙人自诩”体现道家的思想,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儒家社会责任感和入世精神,“远离尘世,人称诗佛”体现了佛教思想,故A正确;材料与BC无关;D项不符合李白、杜甫,排除D。【名师点睛】根据关键信息“飘飘欲仙”“政治抱负”“人称诗佛”体现唐代道、儒、佛三教合一。6.明代画家徐渭的作品《牡丹蕉石图》(下图)水墨淋漓,奔放横溢。画中的石头连勾勒轮廓的线条都没有,完全是不同程度的墨色的运用。这种绘画思想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A.“心外无物”B.“人伦者,天理也”C.“贵儒尊道”D.“理”“欲”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考点是陆王心学。通过观察绘画,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4害自然人性。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A项正确;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故B项错误;C和材料无关;项泛泛而谈,故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绘画·特点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意思是说贫困饿死是小事,失去节操的事情就大了。这句话是北宋理学家程颐在回答别人关于寡妇能否再嫁时说的。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又重提,这句话得到进一步流传。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B.妇女地位进一步降低C.社会风气进一步恶化D.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到了明朝,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逐渐成了专门束缚女子的教条”,说明这种现象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来看是由于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根本上”的要求,排除BCD项。8.朱熹《劝农文》载:“乡村小民,其间多是无田之家……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二者相须,方能存立。今仰人户递相告诫,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材料体现了A.儒家仁爱和谐思想B.宋朝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农村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籍(田主给予的佃田立下户籍)以养家活口,田主亦借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可知题干是指佃户和田主之间的和谐思想,符合题意的是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出现,D项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关系59.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A.“存天理,灭人欲”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言论,排除ABC;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故D正确。10.“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1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断定6A.大洋洲最早由中国人在十九世纪发现B.世界文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中国曾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D.中国与美洲在十六世纪直接建立联系【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造纸术传播到西欧、非洲和美洲,推动这些地区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16世纪,欧洲人发现大洋洲,排除A;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排除B;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图示无法体现中国与美洲在十六世纪建立直接联系,排除D。所以选C12.高劳《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道:“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由此可见A.戏剧表演的内容都是历史事实B.戏剧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声C.戏剧发挥了对民众的社会教化功能D.戏剧与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相同【答案】C【解析】据材料“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辞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戏剧被用作社会教化,影响社会风尚,故C选项正确;戏剧表演的内容不一定是历史7事实,故A选项错误;戏剧也不是农民心声的反映,故B选项错误;古代文人学子的教育形式往往是学校教育,不是戏剧教育,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答案】C【解析】魏源的说法大意是:认识欧洲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英国,所以今天为英国编写史志特别详细,根据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及相关史实,所以选择C。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4.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答案】B【解析】材料“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从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说明中国士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西方文化的长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B项正确;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说明能够应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平等对话”,故D项错误。15.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8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民初宗族管理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清末民初宗族管理体现出民主化、规范化等特点,这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有关,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民主化运动推动了这一变化,故答案选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鸦片战争,时间不符,排除A;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始于1915年,和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的信息,排除D。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民主化运动16.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答案】D【解析
本文标题: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