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1-广东省深圳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1.“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的统治”。这种“三结合”中主动的结合力量自然是周人与友族的宗亲子弟,他们也是最居优势地位的成分。这种作法A.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B.有效的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根源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体现的是一种神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最高执政集团无力直接控制和管理地方,只能通过周人与当地人民主动结合并且占据优势的方式实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而这种做法依然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因此A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统治后期诸侯混战,天子权威被削弱,中央与地方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地方社群政治并非周朝才开始出现的,其根源并非在于周初奴隶制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权色彩;故正确选项为A选项。【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周朝此种通过周部族人民与地方旧族及土著人的结合以实现管理地方仍然属于基层地方社群政治的类型。联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周朝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可知这种基层地方社群政治并非周朝首先出现,并排除其他错误选项得出答案。2.《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A.儒、道、法、墨B.道、儒、墨、法C.道、儒、法、墨D.道、墨、儒、法【答案】D【解析】【详解】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①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②是墨家;儒-2-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③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④是法家;故D正确。3.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豪强地主崛起于于东汉而非西汉,排除A;古代征收赋税有人头税名目,针对一般平民籍加以细分,是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故选C;材料中的“平民”而非“地主”,所以和土地兼并没必然联系,排除B;世家大族的崛起会威胁中央统治,故D与史实不符,排除。4.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完善了科举制度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强化了中央集权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A【解析】【详解】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的管理,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得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度,故选A;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而不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排除D。5.明代,许多商贾注意赶制时令性商品,如北京中秋节时,“纸肆市月光纸,绩满月像”。重阳节时,“市上卖糕人头带吉祥字”,“糕肆揉彩旗,曰花糕旗”。这反映当时A.商业经营具有品牌意识-3-B.商品营销借助于民俗文化C.北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D.城市商业脱离官府的监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品牌意识,即没有招牌的字样出现,排除A;不同的节日所卖的商品不一样,反映出商品借助民俗营销的特点,排除B;材料只是以北京为例,没有进行比较,不能提出比较性的结论,排除C;明代城市商业没有脱离官府的监管,排除D。6.“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内容。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7.1938年月11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东亚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它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12月为“建立东亚新秩序”,又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这主要表明A.为灭亡中国日本在策略发生了新变化B.国民政府的亲英美路线引起中日冲突C.日本根本目的在于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D.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开辟引起日本警惕【答案】A【解析】-4-【详解】由材料“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错误政策,另由其它人员从事更生之建树,秩序之维持,则帝国亦不事拒绝”“善邻友好”“经济提携”,可见进入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对待南京郭明政府的政策作出调整,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故选A;这项政策与国民政府亲英美路线无关,排除B;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是为侵华服务的,与发动太平洋战争无关,排除C;D是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原因之一,并非材料表明的内容,排除。8.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其神圣性不可能被贬低,其合法性不可能被扭曲,其效力不可能被废止;我们不能通过元老院抑或公民大会的命令来驱逐它,我们无须诉诸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它;谁若违背之,哪怕他逃避了对他的行为做出的其他相应惩罚,也将受到最严厉的处罚。”说明当时罗马A.法律极其复杂严苛B.法律代表所有人的利益C.坚持法律至上原则D.法律由权威法学家解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标明的法律地位,并未体现罗马法律极其复杂严苛,排除A;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并非代表所有人的利益,排除B;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没有任何权力可以超越它,因此法律至上,故选C;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无需诉诸任何人来确定和解释,排除D。9.“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A.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B.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C.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分权制衡的原则,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平行关系,排除A;材料“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可见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故选B;材料只是突出立法权与司法-5-权的制衡关系,不能说明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也不能说明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排除CD。10.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化“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圣母玛利亚的形象“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结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相关所学可知,这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蕴含着世俗的人文精神,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圣像画的变化体现的是“神”所具备的人性光芒,没有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C选项错误,宗教画仍以宗教元素为题材,人文主义者并未否定宗教的神圣地位;D选项错误,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并非宗教改革的成果。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11.下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6-据此可知,此时A.美国综合国力处于最强时期B.英国已失去了世界贸易优势C.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已突显【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综合国力处于最强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排除A;此时英国尚未丧失世界贸易优势,排除B;德国发展迅速,但不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排除C;材料反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说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已突显,故选D。12.有学者研究发现,2008年10月以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短短几个月,世界贸易减少了约20%,但相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世界贸易的恢复也快得多,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B.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的实现C.贸易保护退出历史舞台-7-D.世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的冲击要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于世界贸易的冲击危害小,且世界贸易衰退持续的时间要短得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世界贸易组织起到的协调作用带来的结果,故D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还远未建立,故A项错误;全球范围贸易自由化是目标,还未实现,故B项错误;贸易保护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1651年的条例规定,殖民地运输货物至英国或另一殖民地,或欧洲商品运送英国及英国的殖民地,均须使用英国船只装载。1660年条例规定,凡经指定的物品,必须首先运送至英国海峡和英属领地,然后方得转销各地。——百度百科材料二1768年《艾登条约》免除了英法之间的一些贸易关税……英国先后取消了520种关税。1851年彻底废止《航海条例》。——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三1930-1933年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1931年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另征收50%的重税。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磅贬值。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材料四1947年“关贸总协定”成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与欧共体在“关贸总协定”进行了七轮激烈的谈判。到1979年完成“东京回合”,决定发达国家将关税都降至5%的水平,2002年至2005年,中国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55%。(1)材料一时期英国实行的何种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航海条例》的影响。(2)材料二时期英国实行何种贸易政策?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出台的原因。(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贸易政策对世界局势的影响。-8-(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家间不断降低关税对世界经济有何作用?对此你有何启示?【答案】(1)贸易政策:重商主义。影响:条例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独占殖民地市场,禁止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直接进行贸易。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导致1652年的第一次英荷战争。(2)自由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进一步扩大英国的国际市场,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货
本文标题:广东省深圳七校联合体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