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满分60分)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A.加强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得以强化C.地方权力严重削弱影响行政效率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西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依据周人创制的宗法制原则继承爵位,贵族的嫡长子是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此制度的本意是以这种血缘的亲疏来继承的制度不会带来纷争,但却由于地方的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实权,最终地方诸侯势力强大而与中央对抗,导致地方割据的出现。AB是有利影响;C说法错误。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央的直接管辖范围其实很有限,主要依靠各诸侯的力量来完成大规模的国家行动,比如一旦遭遇入侵,各诸侯都有义务保卫王室。随着时间推移,血缘上的联系逐渐淡化,诸侯对中央的服从度也逐渐降低,而中央缺少足够的力量对此进行控制,国家的分裂,诸侯之间的战争也就不可避免。2.清代学者恽敬指出:“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恽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是2A.历代王朝都仿效三公九卿制度B.历代王朝都实行了郡县制度C.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历代王朝都采纳秦法律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历代王朝都是根据现实需要设立典章制度,并非一概仿效三公九卿制度,排除A;并非历代王朝都实行了郡县制度,例如西汉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秦朝实行严刑峻法,其他朝代并未全部采纳,D项错误。3.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答案】A【解析】【详解】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4.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避免”二字。5.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A.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B.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C.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显然是强化君主专制,D正确;此举措与内阁大臣没有关系,A错误;B中成熟不符合题意;C中必然产物说法错误。6.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4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家国同构的,B项正确。A.B.D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7.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C.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皇族世袭,各级官员“尚贤”选官。这凸显皇族地位,使得除了皇族外,其他家族不再“家国同构”,进而导致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答案选D项;科举制是隋唐以来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秦汉以来的官僚政治,时间与主题不符,A项排除;B项说法逻辑性错误,官僚政治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常识性错误,注重血缘的宗法制影响只会淡化,不会消除。【点睛】本题是概念类选择题。备考启示:精准掌握核心历史概念,例如,官僚政治、科举制和宗法制等。应特别关注历史概念的使用时空和典型特征。例如,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选贤举能、任命制、有任期和要考核。8.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5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答案】D【解析】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B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C项错误。9.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610.传说中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但据现代科学考证,在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下,开凿龙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事实上大禹的不少事迹都存在后人附会的现象。这表明A.神话传说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B.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是后人附会之说C.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D.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答案】D【解析】【详解】神话传说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不是只有得到考古证实才有价值,故排除A项;英雄人物的事迹虽然有后人的附会之说,但也有真实事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历史叙述的真伪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的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虽然“禹凿龙门”的故事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但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表明大禹传说凝聚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故选D项。【点睛】神话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它是研究人类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11.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他的诏书中有田亩制度,其根本思想类似原始共产主义: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但是他的均田主义虽有详细的规定,并未实行。”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削弱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力B.旨在利用均田主义消灭地主阶级C.以宗教革命与社会革命改造国家D.出现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意在保证战争的经济来源,这说明了太平天国加强了对经济的领导权,而不是削弱,故可排除A;《天朝田亩制度》是为了满足农民对得到土地的愿望,而不为了消灭地主阶级,故可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7涉及到宗教革命,故可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所以这一政策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本题选D。12.1897~1912年期间,莫理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时间和描述可以判断出此次运动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运动,所以作者没有全面认识此运动的影响,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中的社会转型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错误,是对“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的曲解;D项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列强支持的态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名师点睛】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8A.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追求的目标是民主。这是直接继承了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未能成功,所以“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标志着中国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故选B。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相同的,反帝反封任务并未完成,故选A;中国并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排除C;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向近代转变在辛亥革命之时就发生了,排除D。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角度,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故选B。14.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本文标题:河北省唐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7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