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班级用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Ⅰ卷(共48分)1.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①以“家天下”为特点的禅让制②以贵族内部的森严等级为特征的分封制③以“世卿世禄”为特点的世官制④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启所破坏,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①不合题意,依据世系略图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可知周代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②正确;依据图中天子和诸侯等按照血缘进行世袭的特点可知是世官制,③正确;周朝的分封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④正确。所以本题应选D项。22.《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体现了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弱化C.皇帝权力的日益分散化D.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可以看到从秦到清地方管辖的机构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D正确;据表格可以看到从秦到清地方管辖的机构不断增多,没有反映中央机构的完备,A错误;据表格可以看到从秦到清地方管辖的机构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不是弱化,B错误;据所学可知古代皇权是不断加强,C违背史实。3.《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可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赦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办事效率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3C.制衡行政运作程序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可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赦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等信息可知,给事中负责对百官的奏折进行审批、驳正违失,体现了制衡行政运作程序,C正确;据材料给事中负责对百官的奏折进行审批、驳正违失,没有体现提高政府办事效率,A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给事中的权力,没有涉及保障君主独断之权,B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剥夺丞相行政权力,D错误。4.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为民主政治奠基D.国家管理制度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西周时期利用道德礼法维护其统治,秦朝则利用包括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在内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手段维系对广袤帝国的控制,故答案选D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人治”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特征,“法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特色,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本题的干扰选项在于B项,在具体解题中要注意历史概念解读和阶段特征把握。例如,“人治”与“法治”内涵及出现时间的把握。5.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史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A.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4C.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而相“总纲纪、统众官”等信息可知,西汉政府通过官僚制度的安排加强中央对地方封国的控制,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C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到,西汉政府的措施,是积极有为,故A错误;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是郡国并行制的弊端,与材料无关,B错误;这些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体现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D错误。6.下列中国古代的官职,按职能归类正确的一组是A.御史大夫、刺史、监察御史B.丞相、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C.三司使、转运使、按察使D.太尉、枢密使、军机大臣【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御史大夫、刺史、监察御史都有监察职能,A正确;丞相是法定的行政长官,拥有决策权;殿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顾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无决策权;B错误;三司使负责财政;转运使负责把地方的赋税转运到中央;按察使负责监察,C错误;太尉、枢密使都负责军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无决策权,D错误。7.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答案】A5【解析】“市舶司的出现、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均属于政府政策的调整,是这些政策调整推动了海外贸易的活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提到造船业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政策没松动是抑商政策有松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提到丝织业兴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强化了君主专制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很多出身贫穷的人参加科举考试,也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的命运,由此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答案选C。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所以排除A;B材料没体现,排除;科举考试凭借的是考试成绩,排除D。9.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说明虽然明清时期世界上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但并没有扫荡中国的封建经济基础,主要是因为中国当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统治强化所致,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矛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当时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故排除;鸦片输入中国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与题目明清时期的信息矛盾,故排除C项;材6料说明的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英法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无关,故排除D项。10.《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A.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天下和合的天下观C.世界意识逐渐明晰D.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等信息判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体现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B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世界意识,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D错误。11.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A.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B.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D.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为明朝不断的完善司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A项正确;明朝是人治的社会,故B项错误;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古代司法成熟于清代,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12.古代官员的补服上分别绣有禽或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7词逐渐有了贬义。这一变化折射出A.反封建民主思想萌芽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C.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D.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衣冠禽兽一词最初即是赞语。但明清以来,该词逐渐有了贬义。”可知,反映出人们对封建政府官员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有些官员为非作歹,如同禽兽,百姓渐渐将“衣冠禽兽”作为贬义词使用,反映了封建政治的腐朽黑暗,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思想、商品经济等内容,A、B错误;对官员态度的变化并非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逆转,C错误。1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A.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长官相互牵制C.皇权受到制度约束D.实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中可以看出,在三省六部制度下,唐朝时期的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从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故C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省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根据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故D项错误。【点睛】“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需要熟记相关知识。14.宋代皇帝最为流行的称谓是“官家”,而且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这表明宋代8A.皇权专制受到有效制约B.皇权有了一定理性定位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解体D.经济发展影响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皇帝……称为‘官家’,“在朝野还形成了道理最大、不以天下奉一人的共识”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受限制,这反映了皇权有了一定理性,B正确;据材料没有反映皇权受到有效的制约,A错误;据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不仅没有趋向解体,而且有加强的趋势,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故D错误。15.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材料中外国取得在中国“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的特权是在A.18世纪6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可知此特权为“片面最惠国待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首先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时间不符,排除。16.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批次留学时间留学初衷第一次晚清的留学热潮①第二次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实业救国9第三次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科技救国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②第五次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③A.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创业立业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C.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晚清时期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出国留学是为了富国强兵;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百废待兴,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处于发展时期,有着很多的发展机会,为此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业立业。综上所述,答案选A,排除B、C、D选项。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