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1-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答案】C【解析】【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答案】D-2-【解析】【详解】综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豪大商、寺观和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土地买卖并未得到法律保障;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只有《全唐文》提到了租佃经营,其他文献无法得出此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唐代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A.强化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科举制度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明初时期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直接授官的惯例,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提升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故选C。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答案】B-3-【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西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6.《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认为:新政“某些措施已触动清朝统治的根本,如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这反映出,新政A.使中国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B.促使中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C.促使民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D.导致清王朝统治的名存实亡【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可知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使中国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4-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清末新政使民主立宪政体建立,结合史实可知,新政并未促使中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C选项错误,新政时宣布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民主革命无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新政宣布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是对清政府政治体制的改革,并未导致清王朝统治名存实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C.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说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争取国际援助的作用,故C项正确;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提出是新中国初期,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对外政府是国民政府,此次活动不属于官方外交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军事合作,故D项错误。8.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答案】D【解析】后者的邮票不仅体现出国民党抗战,还体现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以及华侨华人的贡献,这些邮票呈现出不同阶层的抗战地位,故D项正确;前者主要是中共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B项错误;后者只是提到国民党抗战,还有其他-5-方面的抗战史实,故C项错误。9.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据此可知,梭伦A.批判专制制度B.维护公共利益C.抨击社会不公D.主张权利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公共的财产”可知,梭伦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并未涉及批判专制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C选项表述不够全面,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D选项表述也不够全面,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四十年后煤气公司达到四百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仗蜡烛和油灯。这反映了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D.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发展迟缓【答案】C【解析】材料中显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用于照明公司有多家,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的规模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正确;A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B中主要是利用煤气照明,不涉及电;D中发展缓慢错误。1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材料表明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6-C.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D.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1894年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这种认识的变化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是西方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不是影响,故C错误;D选项以偏概全,不能因为部分学者的赞同就代指全部,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注意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认识的比较。12.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A.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属于政治角逐,材料体现了表面上文化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政治角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仍然是文化大国,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矛盾趋向于加强而非缓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碰撞引发新的政治角逐而非地区矛盾冲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7-“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材料二: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
本文标题:广东省东莞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