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1.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答案】C【解析】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判断,AD两项属于汉代的纺织业情况,B项属于元代,C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属于商代经济范畴。【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故B正确。土地和五谷不能说明非常重视祭祀,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农业与土地的关系,故C排除。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特点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A项没有认识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B、C项不符和均田制的特征,故选D【考点定位】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4.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请判断这件缂丝腰带出现的最早朝代A.春秋时期B.西汉C.唐朝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和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缂丝技术高超,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尚未出现缂丝技术,排除A。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得“丝国”称号,与缂丝技术不符,排除B。明朝棉纺织技术发达,与缂丝技术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发展,需要掌握唐朝丝织业发展的状况,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缂丝腰带”,结合唐朝丝织业发展的状况即可得出答案。5.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井田制遭到破坏B.均田制的实施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D【解析】-3-“兼并之家多”是导致“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原因,而造成“兼并之家多”的原因则是北宋时期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A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C中的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不再实行,故排除A、B、C。6.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可知,反映了从事农业的人少,从事商业的人增多了,这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出现,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曾几何时,通过“丝绸之路”的中华文明传播天下。但到了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逐渐降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A.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封建制度日益腐朽D.西方列强的侵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在政治制度方面,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阻碍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故C项正确。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和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政治腐朽的具体表现,排除AB。此时西方列强的侵扰对我国的影响比较有限,不是-4-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排除D。8.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答案】D【解析】“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杭州城的市场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应该发生在宋代,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9.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A项,重农抑商政策仅贬低、压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益。即A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A项。B项,重农抑商政策意在防止商业抢占农业人口(劳动力),保证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即B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B项。C项,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和社会稳定,增强了秦国国力。即C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C项。D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即D项说法错误,故选择D项。10.“刺绣文不如倚门市”这句话表明西汉A.丝织业衰退B.商业繁荣C.商人社会地位降低D.工商业发达-5-【答案】B【解析】“刺绣文”是指从事手工业,“倚门市”是指开展商品买卖,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商业繁荣的社会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对材料信息理解片面,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同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贸易顺差严重,故②、③都正确;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积极鼓励对外贸易,故①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贸易中心,中国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组合正确,故B正确。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影响12.宋徽宗时期,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④宋代商帮势力强大-6-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征收“侵街房廊钱””,并结合宋代的史实可得出,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市坊”制度已经被打破。而商帮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答案为A项,排除BCD。13.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A.重视农业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甄认为商业和农业都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同样重视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的重视农业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没有看到重视商业的内容,排除。材料强调农商并重,并不是重农抑商,排除B。D项只体现手工业和商业,没有涉及农业,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结合“农商并重”的角度即可知道正确答案。14.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扬州、益州、广州城市地位的上升均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B项“区域分工深化”材料不体现;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应在宋代以后。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15.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竟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分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明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下,商人在社会上遭受歧视、限制。故答案选择D项。明清时期农本思想已经出现了动摇,但政府的抑商政策并没有改变,所以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合;C项是无关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专制统治压制商业的发展16.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下列不能直接反映该碑刻包含的历史信息是-8-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苏州的这一石刻说明在清代曾有雇佣工人的罢工斗争出现,清政府对此持镇压和禁止的态度,所以③④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比较苏州地区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地区,①②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17.《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形态是A.自给自足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合作经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老百姓要想生存,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所以,能守住家业的人,即使不出门生存所需的东西都有了。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选A。BCD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均不选。【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鹤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