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2.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实现了家国一体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这表明西周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2-没有体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和家国一体,故BC项排除。【点睛】“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3.《礼记》曾对商周两族的宗教意识作过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这反映出A.商朝未形成宗法观念B.周朝注重礼仪形式C.周人否定鬼神的存在D.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说明商朝存在宗法观念,排除A;由“周人尊礼,敬神而远之”,说明周朝注重礼仪形式,故选B;由“敬神”,说明周人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D。4.著名作家、学者易中天认为,周是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从文化的角度、文明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是在西周……之所以我要谈西周的政治智慧,就是要寻根,找到我们文明历史的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是西周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是宗法制相配合的一个制度,不能是最深远,排除;B项是指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瓦解排除;C项在秦代的时候就已经改变,排除。5.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3-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之一C.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D.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答案】C【解析】材料“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可以看出,在西周分封制下,舆服制度体现了等级制度,與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不断完善”,排除;西周时期尚未确立君主专制,排除B;舆服制度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其实也是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公、候、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紧扣材料信息并联系西周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6.《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不符合史实,因为在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AB;题干中体现的是如果诸侯国的统治比较好,那么天子会有奖赏,反之则有责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监督制约的机制,目的当然是维护分封制了,故选D;C不是材料主要表达的意思,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所说的“封建政治”为分封制,“郡县政治”为中央集权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贵族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所以是贵族政治,而郡县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所以是官僚政治,B正确;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因此C项错误;郡县制维护的是封建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8.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材料观点前后矛盾B.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体现了皇权的独裁D.文字材料不足为信【答案】B【解析】【分析】“天子独以印称玺”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意在强调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尊,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观点前后并不矛盾,因为时代不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的是皇权的至上而非独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材料也不一定不足为信,选项D-5-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6-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10.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注意题干“宣召草制”,大意是说可参与颁布草拟皇帝命令,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因此“北门学士”分享中书省的决策权,故B正确;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按照隋唐三省六部制,门下省负责审议,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枢密院为中央军事机构,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11.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7-【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可知其涉及都是中央机构,与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设立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设立的中央官制,前者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有大权,后者相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分掌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之权,因此从制度变革层面看,中央机构的体现了国家决策程序的日益规范化,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中央机构都具有部门牵制的特点,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是管理的选拔制度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紧扣“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可得出其时中央机构,且权利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体现在决策上的规范化,据此解题即可。12.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康熙帝此举意在A.强调君权至上B.谨防决策失误C.肯定谏议制度D.巩固文官政治【答案】B【解析】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误,故选B;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A;肯定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13.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中央集权-8-D.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身兼宰相之职,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懒于政事,皇帝的“披红”由司礼监代理,司礼监成为皇帝代言人。因此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皇权缺少制约,使得相权转移到皇帝手中,后来又转移到太监手中。D正确;政治腐败是表现,不是根源,A错误;宦官专政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皇权专制导致,B错误;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C错误。14.“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B.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C.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相权对皇权来说是有一定威胁的,而不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故A错误。宰相的职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宰相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是为皇权服务的,皇帝的需求决定着相权的大小,因此,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的,故B正确。宰相虽然具备这两个特点,但并不是相权的本质,故CD项错误。15.明朝规定入内阁大学士者既有“格心之学”,又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B.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D.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答案】B-9-【解析】【详解】据材料“内阁大学士者……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代内阁引导皇帝规范执政,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故C排除;引导皇帝规范执政并不等于确保中央的决策正确,故D排除。16.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