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答案】D【解析】同等爱护所有的人是墨子的兼爱,故A项错误;“清静无为”是道家思想,与“一定会……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不符,故B项错误;仁政是孟子观点,孟子主张性本善,与“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不符,故C项错误;据“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可知某思想家主张性本恶,而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D项正确。2.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答案】B-2-【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教育和选官的重要要求,这有利于形成“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是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3.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A.秦朝B.汉初C.宋代D.民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可知,宋代理学开始形成,理学的的宇宙观、认识论丰富了儒家学说,儒家纲常伦理经过理学的世俗化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选择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名师点睛】宋明时期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思想家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并将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解释为“天理”之体现,主张“灭人欲,存天理”,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使封建等级秩序伦理化,人伦道德严密化,顺应了封建等级秩序,成为儒学的第二个高峰期。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3-D.废除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说明主张以宰相来限制君权,故选B;A项“削弱相权”与材料中“宰相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而材料给出的是对君主进行“劝谏”,这并不意味着树立了人民主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故D项错误。5.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二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书坊书架上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书、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这表明A.宋朝以后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减弱B.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C.封建文人有了自由挥洒之地D.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控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街小巷”盛行、是“市民”“喜闻乐见”的实用医术、生活用书、世情小说、八卦小报、科考复习“指南”等足以从侧面证明材料所要表明的是商业活跃,市民阶层兴起。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6.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A.理论性B.实用性C.复杂性D.文学性【答案】B-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都是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所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实用性7.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答案】A【解析】材料中“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故本题选择A。B项中“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错误,应该是迎合了市民阶层;C项不选,题干中看不出社会价值取向;D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民间文学的发展,不是道教的地位。8.柏拉图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与此相似的命题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D.世界的本源是人的理念【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强调的是事务在不同人的眼中表现出不同的样子,即判定该事物的标准是依据每个人-5-自己的标准,体现了人是衡量事务的尺度,所以与该命题相似的是“人事万物的尺度”,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主义的起源9.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事件发生在宗教改革期间,该木板是通过卑微的基督和高高在上的教皇的对比来达到抨击罗马天主教廷的目的,A正确。材料不涉及“赎罪券”方面的信息,B错误。材料是提倡宗教改革而非反对宗教改革,C错误。材料提倡宗教改革并非倡导宗教宽容,D错误。10.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这表明文艺复兴的重要特征是A.宽容的心态B.人性的复苏C.高雅的追求D.理性的崇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女人们认为,在私人领域以外,必须把头发藏好,要用帽子、头巾保护起来”可知中世纪基督教会及神学思想束缚、压抑人性;“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们则用白色或黄色的蚕丝做成假发装饰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整天在露天中度过”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认为头发是美丽的象征,充分追求并展示美,是人性复苏的体现,B正确;宽容的心态与材料无关,排除A;高雅的追求只是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C;理性属于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B-6-考点:西方人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特征1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认为,人们对自由的爱好与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情。我甚至敢补充一句,在民主国家,它们还是两码不调和的事情,对于均分财产的那种所谓经济民主,托克维尔是反对的。这说明()A.托克维尔反对法国大革命对原制度的破坏B.在托克维尔看来平等往往比自由更为重要C.托克维尔更加理性现实的诠释了启蒙思想D.通过革命方式获取的自由和民主不能相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启蒙运动。材料是强调应该理性的看待自由的爱好与对平等的爱好,也就是托克维尔换个角度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更加理性现实的诠释了启蒙思想,其他三个选项均不能揭示出这个主题,故本题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思想【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决不适于……欲……宜……而……似莫如……虚存之”等关键词可知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这句话出自于梁启超君主立宪制是梁启超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体制发表《变法通义》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7-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变法13.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先进青年自发组成各种小团体和社团,如女子攻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等。这表明当时A.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B.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C.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女子攻读互助团等组织的出现,并不能说广大妇女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及的妇女组织变化,并不能代表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中“先进青年……女子攻读互助团、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华国民女子救国团、妇女救亡会”的信息说明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冲击传统封建“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14.孙中山1903年致友人函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演此悬绝之惨境,他日必有大冲突,以图实剂于平。”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A.民主主义B.民权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关注社会贫富差距,体现了民生主义的主张,故D项正确;民主主义不够具体,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是解决资产阶级建立共和政体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主义是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15.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8-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答案】D【解析】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C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符,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农民占人口的
本文标题: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