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衔接班,含解析)
1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衔接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铁犁牛耕的使用B.曲辕犁的推广C.经济重心的南移D.高转筒车的出现【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说明是当时生产力发展重要体现,故A项正确;B是唐朝时期出现;C是魏晋南北朝开始南移;D是唐朝出现。2.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摊丁入亩【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均田制的理解。北魏至唐朝中期,统治者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均田制。所以选B。3.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A.中国是瓷器的故乡B.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了繁荣时期C.西汉时期,中国的棉纺织品远销亚欧地区D.16世纪前,中国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棉纺织业出现在宋代,西汉时期主要是丝织品远销欧亚,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4.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3北方人接受。5.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城市大多数位于沿海和黄河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该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关中地区向南方转移,故C正确;A中普遍发展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明显是东南沿海经济呈现上升趋势,并不是平衡发展,故B错误;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D错误。6.南北朝时期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小镇的景色更加迷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的重视④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解析】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与人口的南移关系密切。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南迁的高潮。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统治阶级对经济发展重视,且南方本来就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大批人口南迁,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从北方移到南方。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故选B。7.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A.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C.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化的理解。近代化指的是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与理性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BCD属于洋务运动在军事、教育和外交方面近代化的表现,但不属于最佳答案,因此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8.如表(表中数据为1863-1912年的企业个数)所反映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的特点,正确的是上海广东江苏天津江西浙江四川山东湖北河北46101302510533105山西北京安徽福建广西辽宁内蒙湖南吉林陕西6693241131A.投资规模大,资金多B.轻工业发达C.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D.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长江流域,根据所学可知,这些是自然经济较早解体的地方。故答案为C项,D项排除。A项,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创办不同地点个数存在差异,未涉及工业部门,不能得出轻工业发达的结论,排除。【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9.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B.“忽如一夜春风来”C.“脱胎换骨获新生’D.“荷尽已无擎雨盖”【答案】D【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于国共内战,国民政府四大家族实行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企业,对于民族工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此时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D项正确;A是甲午战争之后初步发展阶段的描述;B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C是1956年民族工业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的描述。610.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是在甲午战前,甲午战后,列强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使用机器生产,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与民族工业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不能说明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故C项错误;机械进口量不断增加,说明传统手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但不能说明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故D项错误。1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指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市场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家庭手工业破产,打破了手工业与小农生产的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与市场联系密切,同时也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据此分析,自然经济“解体”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C正确;AB分别属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排除;近代中国自然经济7一直牢固存在,D不符合史实,排除。12.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初期,中苏友好,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基础薄弱,A项错误;“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苏关系恶化,CD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备考指南】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1960-1965年。1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B.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农民参加合作社D.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故选择D选项;A、B、C选项是三大改造的表现并非实质,故排除8A、B、C选项。【点睛】本题的重点是理清中国三大改造的表现和本质,需理清后进行判断再作答。14.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A.“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C.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是在1958年,而八大是在1956年,A项表述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故B项排除;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排除;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共八大15.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④③①②D.①④②③【答案】B【解析】9根据所学知识,“兴无灭资,反帝防修”指的是发生在中苏关系破裂的20世纪60年代;食堂、公社反映的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联产承包、自主经营是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顺序正确的是④②①③,故选B项。16.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C.恢复世界银行席位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合,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但是这与中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排除;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提供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中国“得到世界银行贷款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衔接班,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