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13讲水循环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4]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体系构建][主干知识整合]一、水循环含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环节名称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陆上内循环D降水,I蒸发,F蒸腾2海陆间大循环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易误辨析]1.参与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水循环吗?提示不是。虽然海陆间水循环又称大循环,但是参与循环的水量却远远少于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因为地球上3/4的面积都是海洋,海上内循环的水量占水循环的90%左右。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修建水库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库区水面面积,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增大跨流域调水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缓解调入区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人工降雨增加大气降水量,改变了降水量分布不均衡,缓解干旱缺水问题植树造林增加下渗量,加大地下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围湖造田减少湖泊蓄水量,削弱了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易误辨析]2.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提示①地表径流(建水库,跨流域调水);②降水(人工降水);③下渗(破坏植被等);④陆地水的蒸发(围湖造田等)。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5.改造地表形态。3考点一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例1】(2016·全国文综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错因诊断]①没有意识到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②对于植被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认识不全面。[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图像信息“构成山地的岩层向乙河方向倾斜”。第二步,思维路径:4第三步,筛选答案:(1)B(2)C(3)D影响蒸发、下渗的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下渗的因素(2018·湖南永州三模)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下图为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示意图,水库设计的正常运行水位是175米,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据此完成1~2题。51.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为()A.1~2月B.5~6月C.7~8月D.10~12月2.三峡水库蓄水对大坝下游河床、水位变化影响极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下游()A.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B.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C.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D.河床受堆积作用加强,河流洪水期水位上升解析第1题,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三峡水库由正常运行水位降到防洪限制水位的时段为5~6月,所以B正确。第2题,为了发挥三峡水库在长江防洪方面的重大作用,每年要依据长江不同时段的水量变化来调整库容,三峡水库蓄水对大坝下游河床、水位变化影响极大,与蓄水前相比,蓄水后大坝下游,河床受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枯水期水位上升,所以A正确。答案1.B2.A考点二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地理现象【例2】(经典高考题)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完成下题。6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尝试自解][错因诊断]①没有用水循环原理解答;②漏答内流河的盐分汇入。[解题步骤]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水循环”;文本信息“冰川消退”;图像信息“大盐湖地处内华达山脉背风坡”。第二步,思维路径:①调知识: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补给、蒸发、地表径流等;②大盐湖地区这几个水循环环节有何变化?第三步,写出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1.制作微导图分析水循环很多与水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思考,把水循环各环节细化成不同的“小箭头”,按其逻辑关系顺序依次摆放,形成相关的微导图,从而解释某地理事象的前因后果。制作微导图时,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水循环的各环节要细化、保证不漏项,用的时候才不会丢掉要点。尤其需要关注“下渗”“地下径流”“蒸腾”等不属于“正式名称”的小环节。(2)水的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也就是“收支平衡”,一个地区的储水量=收入-支出。关键是把握好常见的收、支项目:7收入——大气降水;河、湖、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灌溉等。支出——蒸发、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2.利用水循环微导图解释地理问题内流河断流的成因沼泽地的形成城市内涝的原因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修建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3.(2014·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8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易发生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因而该地沼泽广布。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模拟水循环小实验的实验过程:(1)在一个平底器皿中加少量的水,盖满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2)把一块塑料纸盖在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把一块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袋小瓶的正上方。(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1小时,观察器皿内和塑料纸会有什么变化?这现象体现了哪些水循环环节?答案水从碗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在放置石块处降落到小瓶中的沙上。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水汽蒸发。9威海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海水淡化”的模拟实验(图a所示),图b示意当日透明水箱内外气温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a获取淡水过程中,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①蒸发②降水③水汽输送④径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A.0时左右B.6时左右C.12时左右D.18时左右解析第1题,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显然无法体现,B正确。水汽蒸发与薄膜凝结,然后流到中间,降落储水器中,体现了蒸发、径流、降水环节。第2题,温度最高时最易获取淡水,读图可知为中午前后,C正确。答案1.B2.C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为响应“建设节水型社会”号召,北京市某学校进行了“海绵校园”改造工程。(1)在图中标注校园内水循环环节名称。(2)建设“海绵校园”还可以采取下图所示各种措施。10请你为自己的学校选择其中一项措施,并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它的作用。答案(1)降水、蒸发、蒸腾、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标注其中5个环节即可)。(2)甲:为地表径流留出通道引入绿地,利于下渗进行存蓄;乙:利用洼地存蓄雨水,滞留地表径流;丙:透水方孔砖利于雨水和地表水下渗,同时铺种草坪可以增加蒸发。3.白洋淀(淀为浅湖)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较快,大量开采地下水,上游大批水库截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入淀径流量一度明显下降。下图所示白洋淀水系分布。据此完成下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几度面临“干淀”困境。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角度,分析其原因。(2)针对白洋淀面临“干淀”困境,请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大量开采地下水,白洋淀水量下渗增多;入淀河流径流量减少。(2)跨流域调水;流域内合理调配水资源(减少水库截留);合理开采地下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2019·天津十二重点中学联考一)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Ⅰ所示。图Ⅱ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图Ⅰ获取淡水过程中,取水管模仿的水循环的环节是()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2.读图Ⅰ和图Ⅱ,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6点后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5点后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太阳辐射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解析第1题,图示取水管作用是把集水器收集的淡水取出,类似于水循环的径流环节。第2题,图示膜下气温高于膜上气温,太阳辐射膜下不可能高于膜上,则可能是塑料薄膜增强了装置内部的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再利用膜外温度低于膜内,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内高温且膜内外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0~18时之间。答案1.D2.D(2019·湖南五市十校联考)下面两图分别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以及城市与郊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3.若在城市中推广建设植生滞留槽,则()12A.①减少B.②减少C.③增加D.④增加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的植生滞留槽以透水性路面和绿化性地表为主,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升高,提高地下水与外界的联系,所以水汽蒸发(即环节②)增加,地表水下渗(即环节④)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即环节③)减少,大气降水(即环节①)也相应增多。答案D(2018·辽宁大连期末)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管道输水、蒸发B.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蒸发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D.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5.下列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C.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D.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解析第4题,箭头①②⑦都示意城市地表水来源,①属于社会循环,②属于自然循环,所以可判断①为跨流域调水,②为地表径流;箭头③指向城市用水,且属于社会循环,可判断③为管道输水。第5题,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A错;④为蒸发,和地下水多少无关,大量开采地下水,不可能增加④,B错
本文标题:(四川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第13讲 水循环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4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