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一、综合题。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在离岸风吹拂下海底营养盐类物质会上泛,饵料丰富,进而鱼产量较大。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甲处为规模较大渔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甲渔场鱼产量较大的月份一般出现在A.1月B.4月C.7月D.10月2.影响甲渔场海上作业的最主要障碍是A.海雾B.低温冻害C.飓风(台风)D.风暴潮【答案】1.C2.A【解析】【分析】该题组考查季风洋流。【1题详解】据图可知,该地区为印度洋索马里海区,该区索马里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作用形成暖流,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此时受离岸风影响,海水上泛、饵料丰富,渔场的产量最大。故正确答案为C。【2题详解】2A、低纬海区寒流流经易形成海雾,影响渔场作业,A对;B、该海区纬度较低,不易发生低温冻害,B错;C、飓风和台风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海区受水温、季风、风切变等影响,风暴活动主要在5-6月和10-11月,夏季不易发生,C错;D、风暴潮主要是由于风暴引起,甲海域夏季受离岸风的影响,不易形成风暴潮,D错。故正确答案为A。【点睛】季风洋流:“广阔河床绿色吞,如同塞北碧无垠,鄱阳湖现新风景,枯季洲滩变草原”。据了解,江西鄱阳湖水位自今年2月起,较历史同期水位持续偏低。下图是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持续走低,湖水干涸后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从水循环环节看,枯水期鄱阳湖湖水干涸的主要原因是A.地表径流汇入减少B.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C.生产生活用水量大D.湖面蒸发强4.环鄱阳湖一带盛产绿茶,产地土壤的PH值在4.5-6.5之间,影响其PH值的主要因素是3A.地形B.人类活动C.生物D.气候【答案】3.A4.D【解析】【3题详解】湖水的总量与湖水收入支出有关,枯水期降水少,地表径流汇入减少,湖泊水量减少;枯水期在冬季,生产生活用水量和湖面蒸发不比丰水期大,不是湖水干涸的主要原因;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萎缩,不会使得湖泊干涸。故选A。【4题详解】绿茶产地土壤呈酸性的原因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较大,氢离子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故土壤呈酸性。故选D。某教师游记记载:“从海口到东方继续驱车前行,一路的景色开始悄悄地变化:茂密的林木渐渐变得稀疏,潮湿的空气也慢慢变得干燥……周边平地、山坡覆盖着低矮的灌木丛和成片的青草。”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5.海南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热量C.土壤D.水分6.东方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答案】5.D6.D【解析】【分析】4该题组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5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海南岛东西两侧自然景观差异显著,描述中“林木逐渐稀疏、潮湿的空气逐渐干燥”,体现的是空气湿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基础是水分。正确答案为D。【6题详解】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体现的是南北方向上的差异,东方的景观并不能体现南北方向上的差异,A错;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体现的是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方的景观并没有体现东西方向上的差异,B错;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是由于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极其组合状况不同产生的差异,体现的是山地垂直地带的差异,东方的景观并没有体现山地垂直差异,C错。D、地方性分异规律属于非地带性差异,海南纬度低,地处热带,较为潮湿,为热带季雨林,而海南东方林木稀疏、空气干燥,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D对。故正确答案选D。【点睛】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规律:清明节期间高中生张小明前往我国某森林公园进行研学旅行。在公园里,他发现有一些树上深绿树叶中有些树叶开始枯黄脱落,而有一些光秃秃树上开始长出嫩绿叶,他查阅资料绘制了公园里两种树的树叶凋落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7.甲、乙树种最有可能属于A.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C.热带季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寒带针叶林8.张小明根据甲乙树的树叶生长及脱落特征推断自然界有些树的树叶夏季停止生长,当秋雨开始时立即生长。该树种最有可能位于A.10°-25°大陆东岸B.30°-40°大陆东岸C.30°-40°大洋西岸D.40°-60°大洋东岸【答案】7.B8.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判断。【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清明节期间深绿树叶中有些树叶开始枯黄脱落”,说明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有一些“光秃秃树上开始长出嫩绿叶”,结合两种树的树叶凋落数量的逐月变化示意图,乙树种在冬季没有树叶,故没有落叶,说明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故B对,ACD错。故选B。【8题详解】根据“树的树叶夏季停止生长,当秋雨开始时立即生长”推断,夏季降水少,应为地中海气候,对应自然带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30°—40°大洋西岸。故C对,ABD错误。故选C。【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等8家单位联合提出将热泵系统作为北京清洁能源发6展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蓄能,进行能量季节迁移,冬天供暖蓄冷,夏天制冷蓄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下图为“地源热泵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地源热泵A.所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B.春秋两季的利用率最高C.我国西部地区更易推广D.在中纬度地区效益最大10.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A.降低投资成本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C.简化管网系统D.利于缓解地面沉降【答案】9.D10.B【解析】【9题详解】地源热泵系统属于可再生能源技术,最终能源来源为太阳能,大地是太阳能最好的、最广泛的接收器,A错误;冬夏两季的利用率最高,B错误;地源热泵系统需要技术,我国西部地区技术落后,不易推广,C错误;在中纬度四季分明的地区冬夏效益最大,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地源热泵系统的能量来源于自然能源。它不向外界排放任何废气、废水、废渣、是一种理想的“绿色空调”。因此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环境污染。故选B。2008~2014年,湖北省高考报考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下表示意湖北省2008~2014年高考报考人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湖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7A.出国留学人数增加B.人口大量迁出C.适龄学生数量减少D.自然灾害频发12.湖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老年人口比重下降B.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C.劳动力素质下降D.环境污染严重13.下列不能有效应对湖北省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是A.提高人口素质B.平衡性别比例C.全面放开二孩D.延迟退休【答案】11.C12.B13.B【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中国人口问题。【11题详解】自然增长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数量下降,所以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而出国留学人数和人口迁移对报考人数也有影响,但影响较小,自然灾害对高考人数影响不大,所以选C。【12题详解】随着经济的发展,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龄化加重,高考报考人数减少,升学率上升有利于人口素质提高,而劳动力减少会影响产业升级,对环境污染没有直接的影响,故选B。【13题详解】高考考生减少说明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严重。全面放开二胎,延迟退休,提高人口素质都可以减少劳动力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平衡性别比例只是男女比例协调,不能改变高考人数减少带来的影响,所以选B。【点睛】随着中国人口增长模式进入现代性,中国人力资源优势在下降,老龄化加剧,社会负担变重,一系列因青少年减少带来的社会问题显露出来,高考生源下降,高校扩招不满员现象也将会出现。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8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A.对外开放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C.生活消费水平D.资源状况1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D.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答案】14.B15.D【解析】【分析】该题组考查人口容量。【14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时,中国人口仅4.3亿,出现人口危机,资源短缺,而今中国却养活了更多的人,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说明我国现在环境人口容量比清朝时期变大了。A、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能够使环境人口容量上升,但并非是材料中反应的主要原因,A排除;B、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B对;C、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使人口容量减少,C错;D、从1850年至今资源数量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加,D错。故正确答案选B。【15题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合理容量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不是为了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对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没有直接影响,不能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故正确答案为D。【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9从江侗乡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其“稻鱼鸭系统”已有上千年历史。当地根据多山少地、降水充沛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该耕作方式不使用农药、化肥。如图示意稻鱼鸭耕作模式及其农事安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影响“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地形B.气温C.土壤D.水源17.该农业生产方式的显著优势是A.能够根除病虫害B.稻米的品质优良C.一年三熟产量大D.可自由调整农事安排【答案】16.D17.B【解析】【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10【16题详解】由题中材料可知,“稻鱼鸭系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在水稻田里养鱼和养鸭,无论是水稻,鱼还是鸭子有需要充足的水源,故答案选D项.【17题详解】控制作物病虫害,并不能根除病虫害,A错误;稻鱼鸭复合系统能够维持农田平衡,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作物多样性。这种农作系统能够持续地控制作物病虫害,不施农药化肥,有效保护作物资源和农田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安全的农产品,促进农民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故B正确;由图示分析可知,该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内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为一个周期,并非一年三熟C错误;农事安排是结合当地的气候和水稻以及鱼、鸭的生长习性不同而安排的,要做到因时制宜,不能自由调整。D错误。【点睛】本题以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甲)和阿根廷潘帕斯牧区(乙)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8.下列区位条件中,不属于甲、乙两牧区发展畜牧业共同具备的条件的是A.土地辽阔,地势平坦B.夏季气候温暖C.草类茂盛D.临近海港,便于出口19.关于甲、乙两牧区畜产品生产和销售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牧区产品主要靠铁路运输;乙牧区产品主要靠航空运输B.甲牧区主要为城市提供肉、奶、禽、蛋等;乙牧区主要出口羊肉到北美C.甲牧区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乙牧区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D.甲牧区生产依赖天然草场,“超载放牧”严重;乙牧区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草,补充天然牧草的不足11【答案】18.D19.D【解析】【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18题详解】根据两牧区的区位图示可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市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7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