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40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A.总体比较寒冷B.总体比较湿润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2.在图示甲时期()A.被子植物繁盛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海平面高于现代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答案】1.D2.B【解析】【1题详解】恐龙繁盛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选D正确。【2题详解】图示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生;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温度你,海平面较低;这时期还没有传统农业。选B正确。【点晴】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时代,地质学上分为3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称为中生代,是地球上爬虫类统治地球最鼎盛的时代,其中代表动物恐龙,出现于三叠纪晚期,鼎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由于当时地球上最繁盛的最具代-2-表性的物种就是恐龙(统治地球时间长达约1.6亿年之久),故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被子植物是在大约1.3亿~1.35亿年前的早白垩世起源的。直到离今8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被子植物才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占了统治的地位。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淋溶作用强烈,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生物D.地形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A.赤红壤B.砖红壤C.红壤D.黄壤5.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答案】3.B4.B5.C【解析】【分析】考查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3题详解】富铝土是在强烈的淋溶作用形成的,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起起来的一类土壤的总称”说明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B正确。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小而相对积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故A错误。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3-差不多,故C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误。【4题详解】富铝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黄壤等4个类型。其中热带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相对含量最高,故B正确。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中铁、铝含量较少,故A、C两项错。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项错。【5题详解】气候和地形是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区气候和地形不同,发育土壤类型都不同,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不是成土母质,它是形成土壤的基础,B错误。陡峭的山坡极易水土流失,难以留住养分,因此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C正确,选C。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再变薄,再中纬度地区风化能力最强,到高纬度又减弱,因此D错误。【点睛】富铝土是土墩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中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6.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问题。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气候全年湿润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答案】A【解析】-4-【分析】本题考查欧洲西部的相关知识。【详解】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一方面,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潮湿,土壤含水量高,适合穿木鞋。另一方面,荷兰以平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木鞋不变形不渗水,防潮,好清洗,利于在泥泞中行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不是红壤分布区,红壤分布在热带雨林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荷兰是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缓,C、D错。【点睛】木鞋不怕潮湿的环境,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全年湿润。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8.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答案】7.A8.C【解析】甲图,大漠胡杨,反映了干旱的环境;乙图是林海雪原,位于东北长白山区;丙图海南椰树,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丁图黄山迎客松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7题详解】丁图黄山迎客松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外力以流水侵蚀为主,也没有千沟万壑的景观,A错;乙图是林海雪原,冻土广布,但这里是山地,不是雪域高原,B错;丙图海南椰树,水热充足,-5-土壤并不贫瘠,C错;甲图,大漠胡杨,反映了干旱的环境,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光照充足,所以D对。【8题详解】结合上题分析,甲地的植被根系发达,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常年干旱,地表水少,A错误;乙地叶成针状是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B错误;丙地的植被四季长青,是由于位于热带,终年高温,C正确;丁地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D错误。【点睛】本组题主要通过考查考生对景观图的判读,重点考查考生对我国典型的自然带及植被分布,及相应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单一,难度也不是太大,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9.下图为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读图,回答问题。该山地北坡属于()A.阳坡、迎风坡B.阴坡、背风坡C.阳坡、背风坡D.阴坡、迎风坡【答案】B【解析】【分析】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详解】由于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而甲地的海拔高度明显高丁甲地,故判断甲地(北坡)位于阴坡;根据图示山顶积雪的分布状况,北坡雪线较高,南坡雪线低,而南坡又是向阳坡,故判断南坡应为迎风坡,降水量丰富,故雪线较低,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因此北坡为阴坡和背风坡,选B项。【点睛】本题难度一般,掌握坡向和海拔高度对气温的影响;气温、降水量对雪线高度的影-6-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结合向阳坡和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热条件的差异分析。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图中A—B—C三地陆地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B.温带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C.热带雨林带、草原带、荒漠带D.荒漠带、草原带、落叶林带11.有关图中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的正确说法是()①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②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差异③三个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更替④三个自然带由低纬向高纬更替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10.B11.A【解析】【分析】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0题详解】ABC处于温带地区,A位于沿海地区降水较多自然带为温带森林带,B降水相对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C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自然带为荒漠带图中A-B-C三地,距海越来越远,水分条件越来越差,体现了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经度地带性,陆地自然带依次是温带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11题详解】图中A、B、C三地陆地自然带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③对④错;产生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①对②错;选择A。-7-【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2.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②③①C.①③②D.②①③13.下列关于多年平均雪线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越低雪线越高B.气温越低雪线越高C.降水越多雪线越高D.副热带雪线最高【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①②③表示了不同要素的纬度分布规律,根据各要素分布规律可知,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其分布是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如③线所示。就降水而言,赤道地区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其降水量是全球最多的;到了副热带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显著,形成了一个降水低谷区;而到了南北纬60°附近,由于受极锋的影响,降水又较多;由此可知降水量的分布如图中的①线所示。赤道地区的气温虽然较高,但由于降水丰富,其雪线高度往往低于终年少雨的副热带地区,即雪线高度分布曲线如图的②线所示。故选B。【13题详解】从图可可以看出,两极地区因气温最低,雪线高度也最低,但雪线高度并非是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的,它的最高值出现在副热带地区,在降水量大的赤道地区,雪线高度相对较低。故选D。-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A.平原B.山地C.高原D.盆地15.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甲丙之间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答案】14.B15.D【解析】【14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多山地和丘陵,且主要在日本的中部,故海岛的四周较为平坦,铁路主要在岛屿的四周,故主要受地形影响,B正确。故选B。【15题详解】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坡度的陡缓,坡度陡,使交通运行增加危险性,要避开,C正确,故选C。16.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可知“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9-【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详解】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C对。北极自古就有极昼,且极昼持续时间相差不大,但是气温近30年升高速度加快,故这变化发生和极昼关系小。且北极晴天时,北极地区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量小,获得热量少,A、B错误。北极周边人口稀少,且没有具体材料说明周边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剧增,北极周边的国家较发达也在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故也不会出现剧增的现象,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效应,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导致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下图表示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回答下列各题。17.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最大不同:我国是以()为主要消费能源,而世界是以()为主要消费能源。A.煤炭天然气B.石油天然气C.煤炭石油D.煤炭核能18.我国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购买石油以保证能源消费,分析降低石油大量进口的根本措施是()A.增加进口石油的自主产量B.提高利用率,开发新能源C.提高国内石油市场价格D.加大我国近海石油开采力度【答案】17.C18.B【解析】【17题详解】我国的能源是以煤炭为主要消费能源,世界是以石油为主要消费能源,选C。-10-【18题详解】降低石油大量进口的根本措施一方面要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拓宽能源渠道,开发新能源。增加进口量与题意不符,提高国内石油市场价格不能增加石油总量、近海石油开采量有限,更不能盲目加大开采力度,选B。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1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