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域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继续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下图为我国流动人口分布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2013年相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A.东部对流动人口已失去吸引力B.西部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在增加C.中部和东北的人口数量在减少D.西部人口的人口数量大幅增加2.“十三五”期间()A.超大、特大城市的数量将减少B.交通便利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C.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D.中、西部地区省内流动人口将成为主流【答案】1.B2.C【解析】【1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仍有很大吸引力。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说明吸引力在增加。此图仅显示流动人口的分布,不能判断人口数量的变化。故B正确,A、C、D错误。【2题详解】-2-从材料中看,“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等地区流动,因此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仍然庞大;中西部地区省内常住人口仍是主流;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超大、特大城市数量将继续增加。故C正确,A、B、D错误。读“我国某城市10年人口自然增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3.该城市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低B.高低高C.高高高D.低低低4.图示时期该城市()A.人口总数持续减少B.人口总体迁出为主C.2014年人口达到顶峰D.自然增长率总体先增后减【答案】3.D4.D【解析】【3题详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据此算出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为现代型,选D。【4题详解】图示时期该城市人口总数持续增加,A错;图中未显示机械增长,B无法判定;2015年人口达到这一段时期的顶峰,C措,经计算,该市自然增长率总体先增后减,D对。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C.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6.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A.甲②⑥B.乙④⑤C.丙①④D.丁①③【答案】5.D6.D【解析】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5题详解】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故选D。【6题详解】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自然增长率较低。故选D。按人口年龄结构,一个地区可分为少年儿童人口(0~14岁)、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和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三部分。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302万,劳动年龄人口1644万,占比71.44%。下图为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有()-4-①劳动力的大量迁入②死亡率低③出生率低④经济发展水平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8.图示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失业人口过多B.老龄化问题突出C.性别比例失调D.中小学教师过剩9.根据此模式发展趋势,为了维持城市发展活力,上海市应该()A.保持一定的人口迁入B.把工业迁移到郊外C.严控外来人口的迁入D.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答案】7.D8.B9.A【解析】【7题详解】上海市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劳动年龄人口迁入,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①正确;由图可知,上海老年人口较多,死亡率不会很低,②错;出生率低直接导致少年儿童比重低,相对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正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一定高,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缺乏,④错。因此①③正确,故答案选D项。【8题详解】由图可知,上海市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最高,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但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偏低,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这一人口增长模式的突出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由图可知,人口性别比例并没有失调。故答案选B项。【9题详解】“维持城市发展活力”,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一定的(劳动)人口迁入;工业迁移到郊外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10.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11.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①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国内移民③人口政策的实施④资源十分匮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10.D11.B【解析】试题分析:【10题详解】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的过程是从原始型到传统型再到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是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丙时期出生率最高,自然增长率最低,可以判断死亡率也比较高,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乙时期出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自然增长率却比较高,说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甲时期出生率继续下降,而自然增长率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死亡率仍大幅度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丁时期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故选D。【11题详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影响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实施如计划生育可以使人口的出生率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国内移民属于人口的机械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资源丰富与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无关。故选B。【考点定位】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下表为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环境承载力表(含预测)。读表,完成下面小题。-6-12.材料所示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的主要成因是()A.人口增加B.消费水平提高C.土地资源减少D.科技进步13.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有()A.鼓励人口外迁B.降低山西开放程度C.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D.宣传节俭,降低生活标准【答案】12.B13.C【解析】【1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所示时间段,人均耕地资源减少,但耕地资源总量增加。故答案选B。【13题详解】山西实际人口数超过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能够利用山西以外的资源的缘故,故提高山西耕地资源人口环境承载力应扩大开放程度。鼓励人口外迁不现实,降低生活标准不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因此C对,ABD错误。故答案选C项。【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人口容量。很显然,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或者这样当多开发-7-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⑦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高了,不会轻易破坏环境)。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这是和科技发展水平相联系在一起的)。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4.甲图显示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15.【小题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答案】14.B15.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14题详解】读图该省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死亡率基本不变,但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故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仍为正,说明人口总数还在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放慢。【15题详解】读乙图资料,1990年的老年人比重为5.59%,未达到老龄化;但2000年的老年人口比重为7.47,已经超过老龄化指标,说明在此期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8-人口抚养比是指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分为少儿(0~14岁)抚养比、老年(65岁及以上)抚养比。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该城市抚养压力最大的年份是()A.1982年B.1992年C.2002年D.2007年17.由图可知,该城市1982~2007年()A.少儿抚养比持续升高B.总抚养比持续升高C.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D.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答案】16.A17.C【解析】【16题详解】总抚养比越大,城市抚养压力越大。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读图可知,该城市1982年15~64岁人口比重最小,即少儿(0~14岁)和老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总抚养比最大,抚养压力最大,选A。【17题详解】1982~2007年,少儿抚养比持续降低;总抚养比先降低后升高;15~64岁人口增长很快,可能是城市化过程中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造成的;从图中不能看出该城市农业生产结构产生变化,选C。西藏为我国人口总量较少的省区。建国后甘肃、四川等省的居民一直有向西藏迁入的现象。回答下面小题。18.西藏地区人口总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9-A.光照过于强烈B.气候高寒C.现今粮食不足,无法温饱D.经济落后,众多人口外迁19.改革开放前后,人口向西藏迁移的原因分别是()A.政策、经济B.交通、气候C.宗教、气候D.气候、政策【答案】18.B19.A【解析】【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地区的地理知识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不利于人类居住,所以西藏地区人口总数较少,选择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前后,如果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开发中西部地区;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人口向西藏迁移的原因分别是政策、经济,选择A。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B.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C.农村环境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21.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10-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能有()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B.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C.减少老年人口数量D.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答案】20.A21.B【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及读图分析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由于城乡经济差异大,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使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口政策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全面实时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能会导致我国一段时间内新生儿的数量增加,会使对育儿方面的职业需求增加,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B正确;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且维持较低的自然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