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 助理人力资源师---基 础 知 识
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本章掌握的主要内容:1、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劳动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方法的概念;2、掌握劳动了参与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定义及分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及分类;3、掌握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相关分析原理;4、掌握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形式的分类和相关知识;5、掌握失业的概念、失业的类型及失业的影响;6、掌握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2、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概念: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特点:A、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对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B、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2)规范研究方法概念: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特点:A、既要说明所要研究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B、研究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4、劳动力参与率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劳动力总人口劳参率=---------------×100%总人口某年龄(性别)劳动力年龄别(性别)劳餐率=----------------------×100%该年龄(性别)人口5、劳动力供给弹性概念: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分类:A、供给无弹性,即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B、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C、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D、供给富有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供给缺乏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6、劳动力需求弹性概念:劳动力需求弹性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分类:A、需求吾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B、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工资率不变,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大于零。C、单位需求弹性,即Ed=1。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D、需求富有弹性,即Ed>1。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E、需求缺乏弹性,即Ed<1。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投入不断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使边际产量递增。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因为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变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潜力用尽,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过多的可变要素,两者的结合比例已经完全恶化。8、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来的。•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商品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是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9、工资形式的分类(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是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计算公式: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计件工资计算公式: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二)福利1、分类:A、实物支付,包括各种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B、延期支付,包括各类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2、特征: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C、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10、失业概念: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形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失业的影响•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11、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2)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3)收入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包括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第二章劳动法•掌握劳动法概念及熟悉基本原则;•熟悉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和类别;•熟悉劳动法的体系;•掌握劳动法律关系及特征;•熟悉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1、劳动法的概念•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劳动法基本原则(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2)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只要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4)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3、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和类别含义:是指法的表现,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通过何种方式并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而获得成立的,根据创制机关的不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具有不同等级的效力范围。劳动法的渊源就是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首要的渊源)它规定国家的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当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任何法律和规则不能与宪法相抵触。(2)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属于劳动法律,其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有权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律制定调整劳动关系和各项劳动标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规范性文件统称为劳动行政法规,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4)劳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有权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其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章,也是劳动法的渊源。(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有关国际组织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通过的国际公约、决议涉及劳动关系或劳动标准,属于国际劳动立法的范畴,其中经过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公约在我国具有法律效力。(7)正式解释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解释,律师、语文学家、法学家、公民个人的解释属于任意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正式解释根据主题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4、劳动法的体系(8项)•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5、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含义: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力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6、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1)劳动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2)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例如企业破产、劳动者伤残、死亡,战争或其他现象。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掌握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熟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掌握企业分析;•掌握企业的战略选择;•熟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熟悉企业计划职能的特点与原则,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掌握市场的分类;•掌握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步骤;•掌握市场营销的策略。1、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概念: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特征:(1)全局性;(2)系统性;(3)长远性;(4)风险性;(5)抗争性。2、熟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1)外部环境的调研A、获取口头信息;如个别交谈、调查、访问、座谈会、讨论会B、获取书面信息;如期刊、报纸、会议记录、企业年报、各种专业机构编写的各种专题报告、企业向政府机关所呈报告等C、专题性调研;它是针对环境因素的某个方面,在运用了口头、书面调查的方法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后而进行的重点、深入的专门调查。(2)外部环境的预测3、企业分析•企业资源状况的分析;•企业能力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4、企业战略的选择(1)总体战略:进入战略、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2)一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重点战略;(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新兴行业的战略、成熟行业的战略、衰退行业的战略。5、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几乎是;•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控制:(1)制定战略评价标准;(2)进行实际成效与标准的对比分析;(3)针对偏差采取纠偏行动。6、企业经营计划的特点与原则特点:(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3)为控制提供标准。原则:(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7、经营计划的方法(1)滚动计划法:是一种连续灵活、有弹性的计划形式。(2)PDCA循环法: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顺序,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计划管理的方法。(3)综合平衡法:研究如何正确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主要比例关系,并使这些协调一致。8、市场的分类(1)按交换对象不同: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2)按买方的类型:消费者市场、组织市场。(3)按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9、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步骤•分析市场机会;•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营销组合;•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10、市场营销的策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掌握个体差异的含义,工作满意度的定义与影响;熟悉组织承诺的定义与结果。•掌握工作动
本文标题:助理人力资源师---基 础 知 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