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奋斗中学2018—2019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高二历史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A.仁者爱人B.君主法治C.礼乐规范D.三省吾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的学说,可知内部的自律指的是伦理道德,外部的他律指的是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A、D项属于内部的自律,排除;B项属于法家思想,排除。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2.为热烈迎接中共十九大,2017年9月23日下午,国际易学联合会老子学院会议在京隆重举行,会议强调从《道德经》一书中衍伸出来的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理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道”是抽象的,“道”派生了万物B.“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了天命论C.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D.“无为而治”指统治者任何事都不管【答案】D【解析】【详解】无为而治的本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要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因此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思想,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2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3.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A.仁者爱人、兼爱B.克己复礼、兼爱C.仁者爱人、非攻D.克己复礼、非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均是孔子的观点,但“克己复礼”才能够体现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非攻和兼爱均是墨子的观点,但“兼爱”即无阶级差别的爱才能够体现出墨子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克己复礼、兼爱4.胡适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据此可知A.韩非是儒道思想的集大成者B.诸子以恢复西周统治为目标C.诸子百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D.诸子学说是他们谋生的手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胡适的意思是老子、孔子和韩非子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的思想家都是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体现了政治、经济决定思想的理论,因而是正确的,故选C。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思想的发展。战国百家思想都是因为战国时期大动荡,各家都提出了拯救社会的主张。其他各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名师点睛】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5.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B项中的“世俗化”在题干中不能体现;C项中“向社会下层扩展”不符合题意。6.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由先秦时期的“民本”发展为“君本”;董仲舒的新儒学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由先秦时期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先秦时期的儒学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董仲舒的新儒学已不具有这一特点;“维护当政者的统治”是二者的共同点,董仲舒新儒学没有在此基础上的“发展”。①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47.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理学在南宋时期被作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早期启蒙思想的背景9.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未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5C.宋明理学统治地位逐渐丧失D.自由平等思想得到普遍认可【答案】A【解析】程未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是指理学和心学的有些内容被批判,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反封建思想家在批判理学和心学的基础之上,继承了其中的民本等思想,故选A而排除B;由“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可知,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自由平等思想在明清时期根本就没有出现,更谈不上得到普遍认可了,故排除D。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BD,C项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正确答案就得出来了。10.下表为“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表”,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理学取得正统地位B.商品经济促进思想繁荣C.教育事业篷勃发展D.思想控制日益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思想控制日益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和理学取得正统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无法体现出思想繁荣,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占据主导地位意味着思想控制加强,体现不出教育事业篷勃发展,故C项错误。1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6A.汉朝时,儒家思想吸收了“大一统”思想B.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C.宋朝时,新儒学已经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D.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答案】D【解析】明末清初,儒家思想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未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朝时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吸收了“大一统”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董仲舒和朱熹都使儒学有了新的发展,所以都对儒家思想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时的新儒学吸收了佛教等外国文化的成分而得到了新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2.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A.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B.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注意从时间、玉米分布范围和用途等角度分析,材料表明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与美洲经济交往的信息,故A项错误;当时政府并没有大力引进外来品种,故C项错误;D是鸦片战争之后。13.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7【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4.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但这最后的门槛他们却不曾迈过去。在他们的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据此判断,制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观念和创新意识B.统治者对工艺的漠视C.社会发展需求的不足D.科技发展基础的薄弱【答案】A【解析】【详解】从“只有一步之遥”,“著作中甚至谆谆告诫人们,在炼丹中要防止硝、硫、炭合炼时所造成的火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学子思想观念大都比较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科技发明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因此排除C项;从“炼丹家们距离真正的发明火药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并非十分薄弱,故排除D项。15.历史学家郭沫若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对甲骨文的认识正确的是A.甲骨文是一种图画文字B.文字的审美可以跨越时
本文标题: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8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