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练试题(含解析)
1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统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题4分,总分44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唐代以前,百姓消费的日用品主要来自当地或周边地区;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出现这一现象表明唐代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B.百姓的消费水平提高C.长途贩运贸易已十分发达D.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从唐代开始,日用品的生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加入到长途贩运的行列”说明唐代日用品的生产产量的提高,即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百姓的消费,故B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是在明代,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管理,且市场管理进一步放松是在宋代,故D项错误。2.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汉高祖下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穀、絺、纻、罽,操兵,乘骑马。”汉文帝及臣僚晃错等人均提倡“孝悌力田”、“贵粟贱商”。这表明A.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B.抑商是当时统治者的现实选择C.重农抑商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D.重农抑商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土地荒芜,民生凋弊”足以证明汉初的抑商政策是由当时国家农业落后、国家贫穷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商业带来的影响,排除A;C项本身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思想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题干2没有提及“经济发展规律”的问题,排除D。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名师点睛】对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与理解。(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并为历代王朝沿用。(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3)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3.“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排除A;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排除B;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排除C;由材料“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反映欧洲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D。4.18世纪中期以后,在英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土地税所占的比例呈现了一种逐步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结构的变化B.农业生产的衰退C.对外贸易的发展D.税收政策的调整3【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即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这导致土地税比重不断下降,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税比重的下降不代表农业衰退,故B项错误;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增加关税收入,但不是农业税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税收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5.1903年,有英国企业家宣称:最初,自己单独经营一家企业,后来有了几个合作者。当实业超过了合作者所提供的资本,于是就组织了股份公司。现在,又需要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谓的一种联合。这说明“联合”A.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B.适应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推动了自由主义的发展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把若干股份公司集合成为我们所称一种联合”可知,此处“联合”指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工业发展的需要,故选B;垄断组织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排除A;垄断组织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排除C;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不能标志世界市场的扩大,排除D。6.下图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下列对此图解读不正确的是4A.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B.曲线②③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C.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D.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①是自然经济,②是洋务经济,③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④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在近代虽然逐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洋务经济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两种,前者产品不投放市场,故不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体现了世界工业化的方向,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三座大山的挤压,其中就包括官僚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7.19世纪末20世纪初,洋纱大量进入直鲁地区,农民们购洋纱织布提供给市场,这种布比土布更结实、价格更便宜、销售流通更广,排挤了传统土布,也抵制了洋布。这反映出当时A.手工生产战胜机器生产B.传统手工业具有一定竞争力C.农民商战意识大为提高D.小农经济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民们购洋纱织布提供给市场排挤了传统土布,也抵制了洋布”这说明当时传统手工织布业具有一定竞争力,故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手工生产战胜机器生产,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农民商战意识,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依然居于主导地位,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农民们购洋纱织布提供给市场排挤了传统土布,也抵制了洋布”,农民们购洋纱织布属于手工业的性质,学生再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变化的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1937年12月和次年1月,负责民营厂矿内迁的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两次召5集武汉各纱厂负责人开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5万枚。其目的是A.打击地方军阔势力B.逐步侵蚀民营工C.扩大后方工业基础D.发展官僚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7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宣布武汉民营纱厂必须迁出纱锭5万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抗日战争需要扩大后方工业基础的目的,故C正确;打击地方军阀势力并不是抗战时期的主要任务,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国民政府逐步侵蚀民营工业,故B错误;“发展官僚资本主义”也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历史特征,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时间“1937年”,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主题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正确认识到抗日战争需要扩大后方工业基础,据此即可正确判断。9.宣传画、宣传标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舆论造势的手段.贯穿下图的主题是A.舆论造势大力推动思想解放B.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C.社会主义建设防右更要防“左”D.向共产主义社会高歌前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题中材料描述了农业合作6化运动、大跃进时期表现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标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故B项正确;其它选项概括不全面。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表现10.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答案】D【解析】“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题干所述的这些问题,是外贸企业在1981年面临的,要想改变实际上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扩大其经营自主权,从而调动其积极性,故选D;股份制改革和加入世贸组织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AC;B在当时已经实现,所以也不符合题意。11.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比重年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19.1%1.5%0.7%6.9%71.8%1956年32.2%53.49%7.3%0%7.1%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一五”计划的完成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7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大改造完成,说明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故C正确;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材料表格反映了三大改造,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排除B;表格数据表明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12题18分,13题17分,14题21分。共56分)12.关于秦汉时期历史请回答: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力量的互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1)指出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制度的影响。8材料二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2)根据材料二,说出下图哪一区域为秦汉时期的基本经济区?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原因。材料三西汉货币政策表时间政策西汉初年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汉文帝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吴王刘濞),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等同)天子,其后卒以叛逆。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钱造币以赡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yù,铜屑)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即均输、钟官、辨铜三令)铸。9——根据《史记·平准书》整理(3)根据材料概括汉朝铸币权的变化,分析汉武帝币制政策的意义?【答案】(1)制度:图1:郡县制;图2:郡国并行制。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如“七国之乱”。(2)A区域。原因:秦汉王朝定都关中,是政治中心;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如耦犁、代田法、水利工程等)。(3)变化:由允许私人及地方铸钱转为由中央政府专铸。意义:加强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及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使币制的稳定。【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图片中“清朝疆域”,结合所学,可知指郡县制;由图片中“西汉前期形势”,结合所学,可知指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原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封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容易分裂割据,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如“七国之乱”。(2)秦汉时期,我国
本文标题:2020届高三历史第三次统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11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