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卷表格中,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材料关键信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等,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儒家的“原始民本”思想,B符合题意。材料无从涉及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排除A、C、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及其影响2.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答案】B-2-【解析】“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属于道家无为思想,B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3.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的三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但不是中国“三教合一”中的“三教”;“合一”是指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内涵,但没有合三为一,B项说法错误;D项观点与史实不符;图中的“三教”指的是佛教、道教、儒学,故选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背景4.毛泽东说:“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与此诗句相关的思想是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明清之际的新思潮-3-D.阳明心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毛主席强调的是内心反省的作用,这与阳明心学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5.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B.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由、平等的理念需求不断发展,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产生的背景。6.“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A.“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B.“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C.“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D.“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推崇。-4-A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强调对个人的认识,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因此只有C在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7.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说:“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是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在此,孟德斯鸠认为A.法律有阶级性B.法律地位至上C.司法必须公正D.法律并非万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没有比在法律的借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出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的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司法必须公正的主张,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法律有阶级性,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法律地位至上,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法律并非万能,故D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思想8.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B.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C.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D.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答案】B-5-【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概括材料;CD与题意不合。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9.路德曾说:“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A.宗教信仰是愚蠢的B.神职人员不应存在C.反对封建君主统治D.现实世界人皆神圣平等【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的“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这说明了马丁路德并不是反对神职人员的存在,而只是反对这种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路德也信仰宗教;马丁路德并不是反对宗教信仰,故B错误;C与启蒙运动相关。【点睛】解题关键不要混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之处,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10.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A.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B.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C.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6-D.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B项应为宗教改革的影响、C、D两项均为启蒙运动的影响,均与题目中的信息“文艺复兴”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可知文艺复兴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本题应选A项。11.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图片所反映的这项古代中国重要发明是A.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B.经毕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变革C.书写材料中的一次伟大革命D.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造纸术的相关内容,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不是东汉,所以A项错误。毕昇改进的是印刷术,并不是造纸术,所以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合,造纸术只是加速了西欧文化的传播,并不能起到D项表述的作用。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造纸术的发明与利用-7-12.《中国清代科技史》中写道:“如果把中国科技发展史比作一只航船,那么当我们翻开它几千年的航行日志时,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这268年的航程是如此艰难曲折。鸦片战争前,水浅风弱,驶速迟缓……”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驶速迟缓”的主要原因有①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②专制集权的官僚体制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④漠视私有产权,没有专利权观念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衰落;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转为闭关锁国,这就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经济上,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3)思想文化上:理学走向僵化,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点评:历史背景是指对历史现象或事件起作用的较稳定的社会状况、现实环境和主观条件。它影响或预示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背景突破法就是依据历史背景与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追根溯源,并按一定的规律,做出科学判定的一种方法。二、材料题:(13题18分,14题19分,15题15分,共52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8-《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对比。从材料一中“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从“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忠孝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孝行,-9-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从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可概括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是城邦政治的产物。主张大义为先,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法律至上。(2)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回答社会背景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针对他们的不同要分别分析背景对他们的作用。对于历史价值的评判,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要充分肯定他们思想的重要意义,给出最中肯
本文标题: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