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联考试题
1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联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2.古代某一学派曰:“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下列符合这一学派的思想是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B.俭节则昌,淫佚则亡C.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3.“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A.大一统思想B.“君权神授”理论C.万物的本原是道D.“天人感应”思想4、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D.科举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25.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D.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6.分析下表,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结论正确的是官办%民办%其他%不明%宋代15.2870.69014.03元代17.2361.150.3321.29明代57.2129.840.2412.71清代56.6724.110.5618.66A.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反映了古代文化的衰落B.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反映了思想控制的强化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明清闭关锁国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7.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学说自创立以来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大家,下列人物组合和言论对应正确的是: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③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而立纲纪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A.荀子、董仲舒、陆九渊、程颐B.荀子、朱熹、黄宗羲、唐甄C.孟子、张载、董仲舒、黄宗羲D.孟子、董仲舒、朱熹、张载8.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权力的失控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39.《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社会方案的经济根源是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C.黄宗羲等缺乏理论研究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0.普罗泰格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11.右边两张图片是1475—1600年间德国大学学生修读专业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A.德国宗教改革成效最为显著B.天主教的垄断地位受到冲击C.宗教改革影响学生专业选择D.世俗文化引导社会发展潮流(左图为新教大学,右图为天主教大学。实线为世俗专业,虚线为神学专业)12.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4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一些相同、相似点,两个运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顺向关系。”其中属于两者“顺向”关系的是A.两者与世俗统治者(君主或地方长官)关系B.两者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C.两者都强调人的意志、理性与自由D.两者都强调人的伟大,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14.人文精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它的核心内涵是人文主义。下列与之相关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不想变成上帝……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③“实则一切有理性者……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④“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①④②③15.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16.启蒙思想家们深信: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这说明A.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B.科学技术是走向理性的唯—条件C.自然科学推动理性发展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17.历史学家连横说:“夫无火药则不足以整军开矿,无罗经则不足以航海略地,而无印版则思想闭塞,学术停滞,不能人人读书。故欧洲今日之文明,其受福于此者不少。”从文明史的角度,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火药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战胜封建贵族B.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C.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5D.三大发明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殖民征服18.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19.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20.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2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下列与甲骨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占卜吉凶记事的文字,史料价值低B.发现于殷墟,是对夏商历史的完整记载C.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形成完整体系D.标志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了自觉阶段22.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完全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汉赋和唐诗B.话本和小说C.元曲和京剧D.风俗画和文人画623.姚芒父曾说:“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以下作品符合这一描述的是A.(隋)展子虔《游春图》B.(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C.(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明)朱耷《松石图》24.“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艺术形式最符合()A.唐诗B.写意画C.京剧D.草书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共三道大题。25题18分:26题20分:27题14分,共计52分)25.(18分)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请回答:(1)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个相似之处是什么(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明?(4分)7(2)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有何不同?(4分)用史实来解释产生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6分)26.(20分)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rebirth),一是新生(new—birth),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因为从一方面来看,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的古文艺和人生观的复活,是一种复生运动;从其他方面看来,文艺复兴却是欧洲近代文化的先锋,是一种文化的新诞生。——陈衡哲《西洋史》(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说“这两个意义是都不错的”的依据。(6分)材料二、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2)从材料二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6分)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3)指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内反封建方式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8分)827.(14分)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十七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联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3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