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峨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四川省峨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采用网上阅卷,考后试卷由学生自行保管,答题卡必须按规定上交。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进行填涂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主观题作答时,不能超过对应的答题边框,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生产管理特别严格【答案】C【解析】【详解】“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的意思是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斤、鲁之削以及吴粤之剑都比较厉害,离开此地就不能成为精良,充分体现出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艺分工日益精细,A错误。产品分类也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管理问题,D错误。2.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万物。……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这说明了唐代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2-【答案】B【解析】【详解】“断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禁绝屠宰和渔猎活动,而非由官方禁绝全部渔猎,故排除A项;根据“自古明主,仁及万物”可知唐代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的保护,故选B项;唐代“断屠”的规定并未体现是受佛教影响,故排除C项;官方颁布的诏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的仁爱主张,但不能体现该主张的普及性,故排除D项。3.《墨子·非命》(下)曰:“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材料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农民A.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B.简要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C.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的情景D.成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势力【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墨子重视劳动,主张强力疾作,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反对不劳而获,展现出出战国时期农民的劳动场景,C正确;为秦统一提供重要物质条件的是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A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农民劳动的场景,不是总结生产经验和技术,B错误;农民处于社会的下层,并没有成为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势力,D错误。4.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发展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根本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放松,实际上是工商业发展导致的结果,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际上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桑弘羊主张农商并重,宋以后主张工商皆本,这些商业思想与历代重农抑商的商业政策不一-3-致,但并没有颠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起阻碍作用,但不是古代经济迟滞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解答即可。5.据《元和郡县图志》载:“730年吴郡(江苏苏州)户6万8千,洪州(江西南昌)户5万5千。到810年,两地分别增加到10万户与9万户”。据此,可推知A.南方人口总量超过了北方B.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江东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中吴郡和洪州的户数到810年即唐朝中后期都猛增,结合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继续的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故选B项;题干只是提及了吴郡和洪州的户数猛增,没有比较南方户数与北方户数情况,排除A项;题干未反映江东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比情况,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户数问题,未提及政治问题,排除D项。6.“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上述诗文所描绘瓷器成为南方瓷器一大系统是在A.东汉时期B.北朝时期C.唐朝时期D.北宋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内丘白瓷瓯”‘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描述的是白瓷。白瓷成为南方瓷器一大系统是在唐朝时期形成,故C项正确。东汉时期出现青瓷,A错误,我国最早白瓷成熟烧制始于北朝时期,B错误;北宋时期是五大名窑产生时期,不符合题意,D错误。7.下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它是一件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的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壶,椰枣纹图案中心标着一个“张”字,表明是张氏家族作坊的产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4-A.交通路线与对外贸易B.坊市制度与城市发展C.官营手工业制瓷工艺D.书法绘画与雕版印刷【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扬州博物馆藏唐代长沙窑出产的瓷器”“西亚椰枣纹装饰风格”中可以分析出,该文物是长沙生产的,从扬州出口西亚地区的手工业产品,这件物品可以用来研究当时中国交通线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城市的发展状况,故B项排除;从材料“张氏家族作坊”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瓷器工业的进步,没有体现出书法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故D项排除。8.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政策。依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土地交易的契约关系,实际上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配置,这一做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土地经营流转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不能保护自耕农经济;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土地立法,不是商-5-业立法;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允许土地的流转,承认和保护土地私有,并不抑制土地兼并。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有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一是树叶(茶叶),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变土为金”。下列陶瓷器的生产工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白瓷②青花瓷③唐三彩④粉彩瓷器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②④①【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白瓷出现于魏晋时期,青花瓷出现于元朝,唐三彩出现于唐代,粉彩瓷器出现于明朝。由此可知①③②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点睛:排序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最早和最晚的项目,然后排除即可。10.周村大街古商城位于山东淄博。它在兴盛时期街区内店铺林立,大德通、日升昌、三晋源等200多家山西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该商城兴盛于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由“它在兴盛时期…200多家山西银号…来这里营业经商”可知,该商城兴盛时期,晋商在此活跃,结合所学,晋商在明清时期逐渐崛起,因此该商城兴盛于明清时期,D项正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晋商均不活跃,A、B、C项均错误。11.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6-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这反映扬州A.成为国际大都会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C.商品经济的繁荣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诗句中“夜桥灯火”“水郭帆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扬州水陆交通繁荣,在唐代号称“雄富冠天下”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故C项正确。A项诗句中未反映扬州外商云集的盛况,无法体现其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故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扬州的政治作用,故排除。D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城市出现娱乐场所,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2.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这些措施A.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B.表明宋代开始出现夜市C.有利于打破对商业活动的限制D.使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可知,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C正确;材料表明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宋代开始出现夜市,排除B;根据“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可知,北宋时对商业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放松,并非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结合所学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解答。13.我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下令实行盐铁官卖制度,王安石变法则主张通过官营商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南宋更多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上述事例反映了-7-A.国家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不抑官商抑制私商C.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达D.政府鼓励官员经商行为【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府利用官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可以得出重农抑商是针对私商,B项正确。政府并未放弃抑商政策,而是抑制私商,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商业行为是政府的行为,但并不代表官员可以经商,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政府也不会鼓励官员经商,故D项排除。点睛: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主调,由此形成“重农抑商”政治方针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政策始,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渐成国策,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政策之表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14.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老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据此可知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可知,明朝开放海禁,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有利于百姓和政府收入增加,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故B正确;明朝末年推行海禁政策,故“始终”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无法体现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排除C;材料反映明朝开放海禁,百姓部分通过对外贸易致富,部分贫穷的百姓也追逐富人开展对外贸易,材料并非反映贫富分化加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8-物,利可十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5.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
本文标题:四川省峨眉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