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2.汉朝实行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唐代实行台谏相辅,而明清则实行台谏合一。这一变化()A.弱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B.强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C.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D.加强了监察机构的权威3.李治安在《行省制度研究》中认为:“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作者认为行省制度()A.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B.易导致极端的中央集权C.具有中书省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4.“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5.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2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6.两汉孝廉约有7万4千余人,是最受重视的察举科目。有学者统计能确定孝廉家世者184人,情况如下:下表两汉时期孝廉的家世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孝廉科目()A.阻碍政府选拔人才B.遗留世袭选官特征C.重视儒家道德规范D.扩大民众参政途径7.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主要体现在()A.更有利于皇帝集权B.地方管理得到加强C.郡守县令不可世袭D.制度法令全国统一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为民主政治奠基D.国家管理制度化10.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有专门掌管宫室内部事务的,如少府、奉常、宗正等,两汉沿袭秦制。隋朝时,成立了专门的侍御机构殿中省,掌管所有与皇家有关的侍御事务。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枢机构权力更加明晰B.皇帝独尊地位日益遭到削弱C.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瓦解D.皇帝侍御机关权力不断扩张11.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家世情况官贵富豪平民贫民人数128112916百分比69.6%6%15.7%8.7%3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其特点是()A.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关系占统治地位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家”“国”不分,等级依旧森严D.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12.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13.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C.建立皇帝制度D.开创统一格局14.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等级观念根深蒂固15.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B.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C.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16.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17.在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上,士大夫群体始终反对神宗将个人意愿(不立长子)凌驾于礼法之上,为此与神宗争吵长达15年。期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但最后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史称“国本之争”。这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膨胀B.群臣思想保守顽固C.传统文化力量强大D.改革面临政治风险18.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4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19.从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地方割据性增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演进趋势C.二级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D.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20.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2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A.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B.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C.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D.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22.据学者研究,西汉初期就同姓诸王与中央政权的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所示。由此表可知,这一时期分封的同姓王()A.加剧了政治统治的腐败B.背离了设置时的初衷C.严重削弱了中央的权威D.不可都视为割据势力2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5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24.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2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也没有拥有土地。……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第II卷(非选择题)26.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一: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街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街,担任宰相。——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省中尚书省的职能并概述三省制度的变化。(8分)6(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图材料二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并说明宋代是如何解决的。(5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6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材料一汉代选官“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7——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程朱理学思潮的出现,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2分)(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4分)(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3分)2019-2020学
本文标题: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2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