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部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1.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2.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3.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4.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B.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C.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D.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5.元代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图》中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人王祥由后娘朱氏抚育成人。虽然朱氏待王祥刻薄,但在她染重病卧床后,王祥仍然在数九寒天,光着膀子卧在冰面之上,融化冰面,求得鲤鱼为后娘治病。这一故事的广泛流传表明A.封建王朝倡导“致良知”B.民众深受儒学道德观念影响C.统治阶级重视文化修养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风俗改良6.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概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材料表明王夫之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史学意识B.擅长品评历史事件C.评史侧重历史事件之间的不同D.熟悉西域地区历史7.王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中写道: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约瑟。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2年,急需提高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B.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C.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D.“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8.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其题材多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女爱情等方面,其叙述的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之词。这反映了宋代A.文学没有任何意蕴可回味B.文学成就超越古体诗C.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倾向D.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9.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大’为象形字,由‘人’字引申而来)”许慎这一解说A.建立起“大一统”思想理论基础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C.宣扬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D.继承了“天人感应”的思想10.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唐代画家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描绘的是天宝末年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盛装出游的情景。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动态优雅;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据此可知A.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了盛唐的风貌B.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C.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D.反映了唐代开放的社会风俗11.乾隆南巡时,徽商曾在扬州将自己所养的戏班供乾隆欣赏。其时徽班在长江与大运河码头,已有接触其他剧种的机会。乾隆八十大寿,徽班开始进京演出,逐渐形成个新剧种。该新剧种的形成A.是官方民间共同影响的结果B.促使徽派艺术成为通俗文化的主流C.是乾隆皇帝大力提倡的产物D.得到徽商重金扶持而使其闻名全国12.十四世纪以来,画家能够把自己的形象画入宗教作品中,一方面是生动地表明创作者的身份,另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画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创作”权利,他们可以像赞助人一样出现在重大宗教场合,表现了他们与赞助人一样高贵的想法。材料表明了这一时期A.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B.自画像成为普遍的艺术表现手法2C.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日趋平等D.教会的神权统治受到了沉重打击1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A.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B.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D.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14.在卢梭看来,人民选择政治权威是出于担心社会秩序被破坏,进而影响到自身的自由和利益,是一种被动行为。“人民需要首领,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自由,而不是为了让首领来奴役他们。”该观点A.倡导建立完全平等的契约关系B.强调了公共权威应具有正义性C.指明依靠君主实现自由的途径D.表明了人民主权无法真正实现15.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A.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B.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C.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16.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变色龙》,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缝合、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据此,可以判断《变色龙》所属的文学派别为A.浪漫主义文学B.无产阶级文学C.批判现实主义文学D.后现代主义文学17.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如下图),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描绘了一团团火焰般秋天的成熟,展示了画家内心永远沸腾的热情与活力。材料反映出凡·高绘画A.强调光色和谐B.重视表现自我C.兼采众家之长D.推崇以形写神18.1936年,卓别林自导自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映之后,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这主要是因为该电影A.通过行为语言揭露经济危机B.借助艺术手法否定工业革命C.假借影视艺术阻碍经济新政D.利用现代科技解读社会问题19.下表是近代中国1850—1904年间译著概况简表,下列项对此解读不合理的是时期译著类别译著来源总计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1902—190410.5%21%24%5%3%8%62.2%573种A.知识界否定了西方科学的价值B.来源变化能体现受甲午战争影响C.学习西方在反思中不断的深入D.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型20.下表列举了近代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其共同诉求是抵抗派(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伸民权,设议院革命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宣扬自由平等B.实行西方政治制度C.挽救民族危亡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21.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22.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各阶级都追求政治变革B.维新派已探索出正确的救亡之路C.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影响相同23.“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道德彝伦,又焉能外?……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的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D.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24.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3A.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B.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C.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D.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著《春秋决事比》,首次提出春秋决狱的审判方式,即当某一案件的审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时,法官可以援引儒家经典中的思想来审判。而且在审判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论心定罪”,也就是重点分析行为人的犯罪动机。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的父亲乙与丙斗殴,丙用刀刺乙,甲随即用木棍打丙,不幸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有关此案的审判,董仲舒认为,父子是天地间最亲密的,看到父亲在和别人斗殴,没有不着急的。甲本意是拿着棍子帮父亲打丙,是为了救父亲。甲的行为并不是法律规定的殴打父亲情节,因此不应受到处罚。——摘编自宋伟哲《西汉硕儒董仲舒的法律智慧》材料二1649年,克伦威尔等下议员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查理一世的程序,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普通法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更是为了让全世界见证他们进行的是正义的事业。审判查理一世的庭审节录:国王查理一世:“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作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法官布拉德肖:“法庭现在以英国人民的名义要你答复,因为英国人民把你选为国王的。……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国王的即位宣誓就意味着契约的开始履行。当然,先生,这一约束是相互的,你是他们忠实的君主,他们是你忠实的国民”。——摘编自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1)根据材料一,指出判甲罪名不成立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反映出汉代法律怎样的发展趋势。(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理一世和布拉德肖的观念冲突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审判查理一世的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审判对其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中国西欧作者著作成书时间作者著作成书时间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薄伽丘《十日谈》1353年李贽《焚书》1590年伊拉斯谟《愚人颂》15世纪末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543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9年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602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2年塞万提斯《堂吉
本文标题: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