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除了龙之外,其他都是和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从中可看出生肖纪年A.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B.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C.反映了古代复杂的饮食结构D.是农业基础性地位的有力证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生肖与古代农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说明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A正确;材料现象并不是反映了古代落后的生产力水平,B错误;饮食结构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业基础地位,D错误。2.中国古化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23.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这反应了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答案】B【解析】“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等字眼足以证明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这些社会上层是不会考虑织者的辛苦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唐朝丝织业发达,产量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根本就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自著蓝缕衣”等字眼足以证明丝织品并非为织者自己所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分析诗歌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4.“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张籍的这首《凉州词》可供研究唐代的A.社会习俗B.财政收入C.边疆治理D.丝绸之路【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诗的大意是:低飞的雁群在傍晚时分出现在边城,芦苇正在努力地成长。一群骆驼满载着货物伴着叮咚的驼铃声缓缓前进,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故答案为D项。ABC项,社会习俗、财政收入、边疆治理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3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5.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强调了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材料说明了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答案】C【解析】A不符合“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排除;题中“中国古代商人”指的是民营商人,B中“工商食官”的说法错误;题中未提及官府对商人的剥削,排除D;由材料4信息“中国古代商人……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可知,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较强,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根据“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分析解答即可。7.《史记》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符合这种记载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B.“估客乐哉真复乐,大舶飞山走城郭。”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D.“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来行商。”【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反映的是商业活跃。“苏湖熟,天下足。”是说苏湖地区丰收,天下粮食就充足,反映的是江南农业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故选A;B反映商人乐于奔波的信息,排除;C反映了夜市繁荣,排除;D.反映农业商品化的信息,排除。8.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C.民营丝织业的兴盛D.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依据材料中“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明朝中期,民营丝织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B项排除。AD项,材料不能体现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弃农经商现象,5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9.马克思曾经说过:“依靠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影响这种出口贸易障碍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工业生产产量不足B.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C.中国通商口岸数量过少D.英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答案】B【解析】根据“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虽然实现五口通商,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英国商品在中国并不畅销,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即自然经济在统治地位,故B正确;英国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AD错误;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10.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6【答案】D【解析】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中国的土布价格具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中没有涉及两国劳动力的价格对比,故B项错误;从“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优于手工生产,故C项错误。点睛:材料“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是解题的关键。11.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九一八事件、七七事变等重要的字眼,即可注意到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随着日本的侵华,外国人在中国投资的比例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只能是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而不是其他的选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变化的原因12.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7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1849到1911年……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则由23%上升到6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故相应的税收发生变化,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属于工商业的范围,故A项错误;税收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说明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在税收问题上只能体现为关税,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影响,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工商业逐渐发展的角度分析税收结构的变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A.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行销于欧美两洲遂获厚利”说明其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故选A;由材料“行销于欧美两洲”,可见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排除B;由材料“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可见不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排除C;由材料“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可见采用机器生产,并非手工操作,跳出了中国传统生产方式,排除D。814.1938年,以上海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纺织企业及其设备陆续迁到陕西。到1943年,关中经济带已设有大小纺织厂106家,总资本法币3437万元,动力设备3641马力,分别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五十一。据此可知,当时关中地区A.成为工业的主要迁出地B.改变了内地的落后面貌C.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展D.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938年”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中“关中经济带已设有大小纺织厂106家,总资本法币3437万元,动力设备3641马力,分别占全国的百分之四十三、百分之四十九和百分之五十一”可知,当时关中经济发展较好。结合所学可知,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国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当时工业的主要迁入地,而不是迁出地,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没有改变关中地区的落后面貌,排除;C项,经济飞跃的表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明显是错误的,排除。1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由此可见A.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阻止革命成为时代主流D.空淡救国不足为取【答案】B【解析】19
本文标题: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49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