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1-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姬姓-非姬姓和非姬姓-非姬姓的战争次数数量较大,说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姬姓-姬姓之间的战争次数也有一定的数量,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选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商鞅变法的时候,材料图表内容无法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故A选项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着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故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是秦朝时期,材料体现姬姓与非姬姓之间的战争次数,无法体现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故D选项错误。2.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B【解析】-2-【详解】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率先提倡私学,私学使以前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做官的人大都是世袭,士这一阶级的出现使平民有了机会参与政治,像蔺相如,荆轲等等。“士”在当时大致分“文”、“武”两种。私学的兴起使更多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更多的去做大官的幕僚,间接地参与政治,所以私学从一方面促进了“士”阶层崛起。而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正确;汉武帝后“士”主要指知识分子,与当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说法有误,故A选项错误;“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含义的发展变化,无法体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故D选项错误。3.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可知,这时期汉代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故B选项正确;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农业地位没有下降,并且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地位下降,故A选项错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为基础,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达的情况,故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而且材料只涉及到一个地方,且文学作品有夸张嫌疑,不能得出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故D选项错误。4.如今国家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有学者在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进行总结时提出“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这是因为明清小说A.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B.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3-C.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D.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的出现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小说的通俗易懂的特点适合市民阶层的需求,通过小说更能够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且“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说明小说反映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故B选项正确;“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不仅当文学读,还当思想读”说明小说能够更具体的体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体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故A选项错误;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通俗易懂是小说的特点,不能体现材料强调的“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读小说”问题,故C选项错误;小说是适应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符合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需求,故D选项错误。5.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古代科举制度是传统士人进身之途,但在清末有了重大变化,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中提出: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据此说明科举改革意在A.鼓励经世实学B.废除中式科考C.改变考试内容D.学习西方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人认为“兴学育才”是变革政治的先决条件,而兴学育才又须变革科举,即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和减少中式的名额,逐步废除文科科考,在增加大量西学知识的同时,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经书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逐步减少科举取士名额,相应增加学堂出身的名额,最终实现用近代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的目的,因此这时期科举改革意在鼓励经世实学,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科举改革的目的是鼓励经世实学,废除中式科考不是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改变考试内容是这时期科举改革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故C选项错误;这时期通过改变考试内容-4-和减少中式的名额,增加大量西学知识,最终实现用近代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的目的,因此学习西方文化不是科举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故D选项错误。6.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7.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有西方传教士、民间知识分子以及国共两党。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B.改造社会,救亡图存C.民众是政治社会生活的主体D.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答案】C-5-【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的开展,面向大众的“送字下乡”逐渐成为政治和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参与扫盲的主体、规模及影响越来越广。不同的行动主体其动机与目的也有所不同:传教士主要出于宗教动机;民间知识分子主要出于社会改造动机;而国共两党的扫盲则带有较为强烈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面向基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故C选项正确;这时期参与扫盲主体的不同行动主体有其动机和目的,普及教育,提高文化水平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故A选项错误;基层的扫盲工作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受到重视,在于普通民众第一次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被视为主体力量,改造社会,救亡图存不是主要原因,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故B选项错误;宣传民主科学,消除愚昧迷信主要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8.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等文科生的所占比例从1949-1956年期间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使得学习文科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中国高校文科生在总学生中所占比例减少的原因是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这适应了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与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这时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C选项错误;这时期国家没有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故D选项错误。-6-9.下表为一些西方思想家的主张时间人物有关上帝和宗教的言论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格拉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13世纪阿奎那(中世纪神学家)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18世纪伏尔泰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古希腊已经产生无神论思想B.中世纪理性已与宗教并行不悖C.伏尔泰否定上帝的存在D.理性的发展加速了与宗教的对立【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普罗泰格拉认为“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说明这时期质疑神的存在,但不能够说古希腊已经产生无神论思想,故A选项错误;中世纪的阿奎那认为“天主神学美德的目标是天主本身,天主是所有事物的尽头,超越了我们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识”,可知中世纪的人认为天主是一切的尽头,已经超越了理性,不是体现中世纪理性已与宗教并行,故B选项错误;伏尔泰“宗教狂热使科学本身也变成了它的同谋者,并扼杀理性”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否定了上帝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但不是否定上帝的存在,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从公元前5世纪至18世纪的人物思想主张体现了逐渐理性化的发展,理性的发展加速了与宗教的对立,故D选项正确。-7-10.“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但“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的。以下属于“帝国主义”经典含义的是A.鸦片战争B.英法的殖民战争C.杜鲁门主义D.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认为“帝国主义”可泛指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主张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和英法的殖民战争是英法等国对包括中国的亚非拉地区的对外扩张,因此A和B选项不属于材料提问的“帝国主义”经典含义,故A和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一词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才确立其经典含义,所指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冲突,这个意义上说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冷战开始的标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冲突,故C选项符合题意;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一定程度上属于一定国家、民族对外扩张,并对别的国家、民族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控制的政策,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11.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8-教育改革……”“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
本文标题:安徽省黄山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58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