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假期作业试题(含解析)
-1-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假期作业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1.《左转·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下列制度中与“祀“联系最密切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皇帝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祀”是指祭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祭祀是与血缘有关,宗法制与血缘有关,故B项正确;A项是地方制度,与血缘无关,排除;CD项是秦朝推行的,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材料中的制度与血缘有关,只要从四个选项中找出哪个与血缘有关即可。2.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的民兵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D.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答案】C【解析】【详解】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C正确。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2-化,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正统化B.小农经济的发展C.专制制度的加强D.科举制度的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士人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对政权的依附关系不强;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士大夫在思想上依附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依附政权,导致独立人格的匮乏甚至丧失,C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化与“士”独立的人格的变化无关,排除A。小农经济的发展与士大夫独立人格的匮乏无直接关系,排除B。科举制度的僵化的确会导致士大夫独立人格的丧失,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4.《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C.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后汉书》反映的是东汉时期,根据材料中的“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知并不是严格规定必须在四十岁以上,故A项错误;从材料“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知只要有才可不必拘于年龄限制,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故B正确;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是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标志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故CD错误。-3-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满洲人…建立了一个绝对专制的集权体制,整个中央政府,不过是皇帝发号施令的传达室”。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中央集权极度加强D.制度创新亟待解决【答案】A【解析】满清时期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统治危机更加严重,因此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绝对专制的集权体制”以维护统治。故答案为A项。BC项不是本质问题,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光绪朝的荒政(是中国古代政府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集前代之大成,可以称得上是比较完备周密的。但《申报》的报道中记载,1906年湖南水灾,江西各地出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事件,而1910年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这反映出A.清朝荒政政策导致粮食紧张B.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C.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D.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6江西各地阻挠本地粮食救济湖南,而1910年湖南也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从中可知政府荒政政策无法推行,实质上救治灾荒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政权的集权能力,故说明当时清廷的权威面临挑战,D项正确。荒政政策是为了缓解粮食紧张而采取的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官场腐败加速革命形势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B。分庭抗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所以选D7.“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源。”以上言论出自毛泽东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此时的中国A.国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B.革命根据地成燎原之势C.工农红军正在战略转移D.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4-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的言论,是1939年提出的,故D项正确;A项是1924年至1927年;B项1927年至1937年;C项是1934年至1936年。8.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A.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D.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答案】C【解析】该提案提交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年多之后,卢沟桥已经失陷,据此判断A项不正确;1938年国共正在团结抗日,蒋介石还没有大举反共,由此可知B项不正确;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最终叛国投敌,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敌未出国门前,和即汉奸”是指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未完全驱逐日军之前敢有与日本议和者即是汉奸,表达了陈嘉庚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答案选C。【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时间:1938年10,结合所学的抗日战争的知识对各个选项进行排除选择即可。9.洪仁轩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轩A.决心破除封建制度B.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C.希望实现人人平等D.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答案】B【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和洪仁轩无关,排除A;由材料“禁溺子女……不得买奴。”,说明《资政新篇》包含有一定维护社会弱者利益的设想,故选B;材料中“不得买奴”并非禁止奴隶,故排除C;《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材料并非突出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排除D。-5-10.“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这段歌词所描绘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情形A.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由“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可以看出此时的军队是红军,国民革命时期军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A项错误;;B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创建了自己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D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是人民解放军。【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红军”,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不同时期中与红军相吻合的即可。1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中倡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其目的是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C.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C【解析】A项是20世纪7080年代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不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提出,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1948年“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主要是为了筹建新中国;D项不选,一五计划是1953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12.1990年10月7日台湾成立“国家统一委员会”,在1991年2月23日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中通过了“国家统一纲领”,后经台湾当局行政部门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这表明当时台湾-6-A.认同“九二共识”B.承认“一国两制”C.坚持“一个中国”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台湾坚持“一个中国”,故C选项正确;“九二共识”在199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两种制度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岸通邮、通航、通商,故D选项错误。故选C。13.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A.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C.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D.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答案】C【解析】建国初期,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A;材料知识周恩来的立场,并不表明其他国家也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排除D。14.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C.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D.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答案】D【解析】-7-首先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这一时间段中国的外交出现变化,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必须开始改变原有的外交策略。题目中的现象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只解释了第一中间地带,没有解释第二中间地带;B选项时间不满足条件;C选项出现的时间晚于题中给出的时间。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认清楚题中给出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并没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地位,而且苏联也没有出现经济改革的失败,因此B、C选项的时间都发生的比材料给出的时间早,直接可以排除。15.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这一情况说明A.科举制的废除有其必然性B.预备立宪适应了时代潮流C.中国教育完成近代化转型D.清朝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1905年我国近代交通和政治机构的设置等需要新式人才,这样新式学堂急剧增加,故选C;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选官制度,是在1905年废除,和题意无关,排除A;预备立宪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和题意无关,排除B;清朝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始于1901年《辛丑条约》,排除D。16.从1949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的20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答案】C【解析】-8-任何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的最根本原则就是自己的国家利益,苏联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的态度变化,则取决于苏联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相互关系,故选C。点睛:在外交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包括在冷战背景下,虽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
本文标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6月假期作业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6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