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
-1-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2.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A.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B.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C.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5.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2-6.“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主父偃之计是A.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众建诸侯而少其力D.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7.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8.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明朝皇帝懦弱B.封建专制制度C.明朝推行内阁制度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9.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B.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C.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D.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10.“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一位政治家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A.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C.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D.雅典民主是真正的民主-3-11.《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ComitiaCenuriata)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A.强调公正至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权力滥用12.诚信审判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最初的“依诚信”完全依赖当事人的宣誓与承诺,具有浓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实质性的法律评判标准;在之后的法律实践中,西塞罗将诚信更加具体化、可操作化,即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诚信”与“不明情况”。西塞罗的主张说明罗马法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C.强调证据在法中的作用D.具有灵活性的法律特征13.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茛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同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条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人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可制约首相B.拥外交大权C.“统而不治”D.主张和平外交14.1978年,英国工党卡拉汉政府宣布对工资问题采取强硬立场,规定年增长率不得超过5%;但1979年,在强大的罢工压力下政府不得不同意把工资提高9%,在全体国人面前大丢其脸,在这种情况下,保守党对工党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以一票多数迫使工党政府下台。材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憧憬建立福利国家B.实行民主共和制度C.实行责任内阁制度D.基本解决发展停滞15.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A.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B.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C.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D.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4-16.富兰克林认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杰弗逊也称美国的新政体是“君主制的新版本”这主要是针对何者而言A.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B.美国总统权力很大C.国会装饰下总统集权D.总统必须对议会负责17.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B.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18.“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C.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19.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5-A.“天朝上国”的意识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C.积极鼓励对外贸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20.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21.某中学历史教师组织了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两个纲领都体现了农民的诉求B.乙同学:二者都否定了封建剥削制度C.丙同学:纲领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D.丁同学: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2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23.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具有明显的的妥协性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4.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6-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他们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的应是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5.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B.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26.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的国情B.时间仓促,缺乏舆论上的准备C.脱离群众,无法获得广泛支持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27.“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28.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B.新民主主义革命C.抗击外来侵略D.国民大革命29.1931年的一份中共党内出版物论述:要反对“枪杆子主义”和“农民意识的地方观念和保守观念”,要准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以期达到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上述主张A.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针策略B.明确了纯洁革命队伍的原则C.未能将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D.体现了右倾路线的错误主张30.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7-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长征的胜利结束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3分,32题15分,33题12分,共40分)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奴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注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
本文标题: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