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西柳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广西柳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反映的是A.私有财产出现B.阶级产生C.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贫富分化严重2.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C.没有比宗法制更好的权力继承制D.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4.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A.分封制的废除B.宗法制的消亡C.刺史制的建立D.内阁制的形成5.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6.“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创立官僚政治体制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等级制度日趋固化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7.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慰、御史丈夫,史称“三公”。但太慰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丈夫的实际作用是()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建立统一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开创皇帝制度9.先秦时期,宰相和国君“共治天下”,体现了一种雇佣关系。秦统一全国后,变革相制,宰相和国君演变为一种依附关系。这一变化A.降低了行政效率B.确立了专制皇权C.激化了地方矛盾D.推动了国家统一10.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11.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A.秦朝B.两汉C.魏晋南北朝D.唐宋12.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2-A.实现了社会公平B.增加了官员数量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大了统治基础1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各项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郡国并行制14.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由少府属官变为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朝廷与地方的事务须经尚书台办理,“三公”实际上成为名义职位,史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由此可知,尚书台地位的改变是为了A.加强皇权B.协调政务C.废除宰相D.整顿吏治15.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官奏钞(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16.下列文献记载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②“始设军机房”③“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④“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日朕”A.④①③②B.④①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④①②17.史料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世人皆称军机处为枢密”。这说明军机处A.拥有决策权,类似于元朝的中书省B.拥有行政权,类似于唐朝的尚书省C.机构简单,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D.是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18.据史书记载:明代“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也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谴责)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说明A.辅臣对决策不起任何作用B.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C.明朝皇帝勤于政事D.辅臣参与政务,充当顾问19.“网络反腐”己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A.御史大夫B.刺史C.中书省D.都察院20.在雅典类型的希腊城邦中,其公民的平均文化素养显然远比同时代其他古代民族高。他们广泛开展各种节庆体育游艺活动,以及大规模的哲学、戏剧、造型艺术等活动。这些活动A.促进了城邦民主精神的发扬B.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弊端C.实现了平民与贵族身份平等D.激发了居民的参政意识21.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雅典,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他所实施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黄金时代”到来的是A.扩大公民参政范围B.提高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C.设立“五百人会议”D.向公民发放津贴22.对于任期内的官员,雅典主要通过定期的“信任投票”和“告发”两种程序来监督官员,官员在一年的任期内要在公民大会上接受10次信任投票,大概平均36天一次,年满20周岁的公民均有资格参加,会议固定的议题之一是对官员的任内表现进行审查,并投票表决其去留。材料中体现了A.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B.公民有依法审查的权利C.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D.平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23.“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有的因故卖身……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这表明梭伦-3-A.颁布“解负令”B.限制谷物出口C.划分财产等级D.设立“四百人会议”24.库朗德在《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中说:“拥有自己的祖国当然是件珍贵的事,没有什么比一个没有祖国的人更悲惨的了,对罪大恶极者通常所采取的惩罚就是放逐。”开始实行这一举措的雅典执政官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里克利D.普罗塔戈拉25.雅典陪审法庭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有人劝他逃跑,遭到了拒绝。为此他打了个比喻,说法律是父亲或主人,自己是儿子或奴隶,儿子不能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父亲或者奴隶不能用主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主人一样。由此表明A.法律面前所有雅典人一律平等B.苏格拉底不满法庭判决的结果C.维护法律即维护了城邦公共利益D.苏格拉底主张改革雅典民主政治二、材料分析题(50分)26.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4分)(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6分)(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4-(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8分)28.在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中,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士,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奏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西汉后期,丞相制开始向三公制变迁,到东汉初年,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成了宰相,丞相的独尊已被三人分权所取代。——摘编自张传玺、王邦维《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据材料一,归纳汉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6分)(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加强君权的基本策略。(4分)-5-参考答案1.C材料信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说明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私有财产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和贫富分化严重,故ABD项错误。2.D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不符合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观念,与她的手段无关,而且武则天的执政能力比较突出,而且古代也有许多参与政治的女政治家出现,故排除ABC,选D。3.A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阐述嫡长子继承制弊端,故B错误;C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说明嫡长子继承制原因,不是特点,故D错误。4.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本文标题:广西柳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