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3.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4.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5.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6.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B.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C.公民贫富分化严重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7.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行为-2-A.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B.保障了罗马帝同对境内的有效统治C.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D.保证了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8.表:1868年中国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价格对比(计价单位:匹)通商口岸价格内地城市价格镇江2.19—2.24元淮安2.30—2.35元上海2.17—2.20元苏州2.23—2.30元汕头2.95—3.10元潮州3.10—3.20元表中的地区差价A.导致民族工业日益萎缩B.便利了洋布抢占内地市场份额C.反映了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D.密切了国内外经济联系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仅占8%左右,而消费资料占90%上,其中直接消费资料又占80%左右,这种结构,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并无根本改变。中国对外出口商品中,农业原料在1893年占15.6%,以后迅速增长,到20世纪30年代占45%左右,而制成品反由占56%退居34%。对此合理的认知是A.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列强侵略B.中国外贸的半殖民地色彩浓厚C.民族工业未涉足重工业D.近代农业有了一定发展10.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A.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B.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11.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B.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C.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12.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1922年5月,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62人,代表12个城市、100多个工会组织、27万多名会员。这体现了()A.无产阶级具有先进性-3-B.马克思主义影响迅速扩大C.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D.五四运动向纵深方向发展13.1925年9月,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中共北方区区委书记李大钊迅速与冯建立联系,并积极建议冯部“固甘援陕,联晋图豫”在此方针影响下,国民军南下陕西,进入河南,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呼应之势。这表明A.中国革命的中心由珠江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B.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掌握了部分军队领导权C.五原誓师是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D.中国共产党为北伐的胜利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14.冈村宁次曾感慨:“日军有被城市吸引的恶癖……作战目标,计有运动的敌军及不动的土地(城市及河山要线),而在中国战线上以城市为目标者最多。在鼓舞士气上这是最合适的……部队虽奉命负有离开城市而经旷野压迫敌军的任务,但终为城市所吸引。”这侧面反映出A.中国战场的抗战使日军陷入艰难困境B.日军战败的根源是城市中心战略的失误C.中共的游击战术迫使日军处于防御D.国共两党联合抗战使日军顾此失彼15.“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战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当时“我们打出去”的重大战略行动是A.挺进大别山B.攻占东北锦州C.支援淮海战役D.渡江解放南京16.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指出:“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A.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D.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17.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民间市场活力得到激发-4-C.官办企业已经难以为继D.官僚资本主义逐渐膨胀18.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政治上难以驾驭,它们各自的民选议会总是与伦敦派来的总督和其他官员不和。材料揭示了北美A.对英国的封建殖民统治日益不满B.各殖民地形成了统一建国的目标C.拒绝接受英国先进的制度D.历史传统奠定联邦制基础19.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A.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B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C.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D.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20.继西班牙、葡萄牙后,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些商业公司成为了各自国家在亚洲的代理机构。------此后的一两百来年里,英国政府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权力,将印度作为皇室财产,开始实行直接统治。17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解散,其原来的属地变成荷兰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上述变化反映了A.殖民扩张导致世界市场拓展B.经济发展促使扩张方式调整C.工业革命影响国家对外关系D.商业运行管理推动经济发展21.布尔什维克党在《四月提纲》的指引下,深入工厂和农村,宣传组织群众认清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扩大党在苏维埃中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A.推动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出现B.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C.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响应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22.1975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的角落里刊登了一篇短文《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要闻版块刊发了《蒋经国昨天病逝》。引发这种报道态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B.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C.“九二共识”的达成D.两岸直接三通的实现23.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24.“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5-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材料二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1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9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3年周学熙创建了华新纱厂,后因一战爆发而中止。1919年再建,1920年竣工-6-投产。开工初期,青岛只有“内外棉”一家日本纱厂,至1924年日本纺织厂扩充到六家,对华新形成包围阵势。日商凭借势力,竞相压价倾销,导致华新纱厂1925年亏损32万元。华新纱厂提出“六大改革措施”,改善管理,提高待遇,与日商竞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935年,华新纱厂一举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日商宝来纱厂强迫购买该厂。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一年多反复交涉,终将青岛华新纱厂收回,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得以恢复。1953年,华新纱厂实现了公私合营,1966年,更名为青岛国棉九厂。——据编自吕伟俊《韩复渠统治下的山东商业》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
本文标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