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2.商周时期分封的行使主体是商王和周王,而战国时期封君(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的行使主体已经变成了诸侯国王(公)这种分封主体的变化体现了战国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C.冲击了封建统治秩-2-序D.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3.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4.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5.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6.“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7.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知-3-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B.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C.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呈现出日渐激化趋势8.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被下属机关承认。这反映了A.三省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政事堂会议决断军国大政C.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议决9.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10.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11.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4-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12.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13.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A.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C.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4.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此现象本质上反映出A.皇权专制强化B.内阁权力削弱C.国家决策混乱D.中枢权力失衡15.元代佃户见地主“不敢施揖,伺其过而复行”;到了明代“佃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该变化反映明代A.封建经济高度繁荣B.平等意识深入人心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D.等级观念已经瓦解16.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5-政策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17.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18.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人月出银九钱,北匠每人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C.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9.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这一制度A.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B.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C.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20.明朝初期“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6-弛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21.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22.《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秦相比汉代A.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B.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放宽C.草市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D.特色商业街促进饮食业繁荣23.明清商帮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却无法引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是由于古代商帮A.发展商品经济致使衰落B.无法顺应新时代的转型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D.专制体制局限未能突破24.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7-同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2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了人,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大讨论,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政治学说。这说明A.百家争鸣存在着共同的基础B.儒家人性说占据了主导地位C.传统文化分裂倾向日益加剧D.思想文化日益突出人文色彩26.先秦时有学派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反映了此学派主张A.无为而治B.以德治国C.严刑酷法D.尊尚贤能27.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28.“汉初不任儒者,(汉)武帝始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多风。……自后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这一变化A.导致了非儒学思想的消亡B.推动了“独尊儒术”的提出C.表明了学术环境日益宽松D.加速了儒学的国家意识化29.《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D.西汉-8-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30.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第Ⅱ卷(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20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顾炎武《日知录》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材料二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9-(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10分)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
本文标题: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78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