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1-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3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图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2.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2.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C.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3.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4.《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5.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6.《三国志·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A.较好地反映了民意B.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C.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D.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7.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8多科举出身;安史大部分都为宰相,一代天子巡-2-之乱后奖赏军功直在中央边唐肃宗一唐懿宗(100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慎宗一唐哀帝(34年间)67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向频紧征战表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8.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9.下表为清朝前期对明末东林党评价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A.明末政治腐败党争剧烈B.内阁制度导致阉党乱政C.清初启蒙思想初步发展D.宋明理学被统治者认可10.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11.据史料记载:来自萨拉米的外邦人赫拉克利德斯,因其在公元前330-329年雅典粮食危机中的善举,成为雅典人的“恩人”而被授予“特权外邦人”身份;银行家帕西昂和佛尔米昂因对雅典城邦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雅典公民权。这表明()A.这段史料不真实,因为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外邦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获得雅典城邦的认同C.外邦人可以通过参与雅典人的政治生活而融入雅典城邦D.雅典外邦人必须与公民共同履行城邦的某些义务12.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13.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写的《法学阶梯》中,将契约细分为四种实物契约、四种合意契约、口头契约和文字契约,除此之外还将其它的非典型契约统称为无名契约。可见其观点出处不有东林,乾坤崩塌久矣!东林岂亡明者?攻东林者亡之也江有典《史外》(东林)以道学之名号召天下。凡生长其地、宦游其地者,或实意仰高,或葛藤相绊而斐然从之,门户之名立矣。遥制朝绅,迫抉台辅,夷跖唯其所造。复有一二奸雄彼此借资,门户之威炽矣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虽(东林)完成等主持清议本无始祸天下之心,而既已聚徒,则党类众而流品混,既已讲学,则议论多而是非生。其始不过一念之好名,其究也流弊所极遂祸延宗社《四库全书总提要》-3-()A.具有注重形式和程序繁琐的特点B.为民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C.注重维护身份平等和个人私权D.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应用14.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A.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B.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C.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D.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15.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而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的请愿书——《人民宪章》则要求:年满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国会每年举行一次改选,平均分配选区。据此可知A.议会改革是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最好方式B.政党制度的成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C.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社会D.当时的社会与人民所希望的民主存在差距16.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A.缩小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是对1787年宪法的有效补充C.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D.标志着美国民主政治正式确立17.“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麦迪逊提出这种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全民民主B.实现权力制衡C.改革邦联政治D.强调地方自主18.1918年,俄国召开了酝酿已久的立宪会议。参加会议的3600多万人有900万人选择了布尔什维克党,2100多万人选择了社会革命党。列宁说,“把全部政权交给立宪会议,同样是和凶恶的资产阶级妥协”。于是,人民委员会解散了立宪会议。这主要反映了A.苏维埃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B.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C.布尔什维克党未得到群众支持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19.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徳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B.对独立参政的渴盼C.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20.《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理解一战对中国的意义,应从国际视野探讨中国参战目的、参战政策(代替派兵的特殊策略)、中国外交政治群体’的形成以及大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长久影响……北洋政府既希望通过参战获得战后处分权这一长期利益,还希望获得延付庚款、提高关税等现实利益,战后他们的要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上述材料旨在强调()A.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并没有使中国获得实际的利益B.一战中北洋政府采取了“以工代兵”的特殊策略C.应从大视野长时段角度看待中国参加一战的意义-4-D.参加一战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主动外交的标志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本卷共3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7分)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一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4分)材料二:《元史·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2)结合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2分)除此之外,元朝那些手段作为行省制的有效补充?(2分)材料三:北朝中后期,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隋文帝发扬此风。那时的吏部主管官卢恺,坚持以门第高低来选用人才,受到“除名为百姓”的处分。(3)材料三反映出北朝中后期选官制度产生了什么变化?(2分)隋唐两代是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2分)材料四: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4)根据材料四,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此后明清两朝又如何加强皇权的?(3分)-5-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汉密尔顿指出:在美国议会投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州的多数却是美国人民的少数”,同时举出了一个美国人民的多数却是州的少数的例子(最大四个州的人口却超过了总人口数的一半)。(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如果实行单独的参议一院制或单独的众议一院制,分别会造成怎样的结果?(4分)材料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就是把立法机构分为不同的单位。”汉密尔顿认为立法机关如果全由选民代表构成的一院制,就会存在部分人侵犯部分人权利的行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联邦党人文集》(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宪法为解决麦迪逊和汉密尔顿提出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3分)材料三:鉴于国会下议院的议员选举办法存在弊端,亟宜采取有效措施以矫正之。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数……凡在能产生一名或数名国会代表之各城市或城镇选区居留之成年男子,未被剥夺法律能力者……拥有或租有住宅、仓房、账房、商店的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国会代表。——据英国《改革法案》(1832年)整理(3)依据材料三指出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对选举权作了哪些规定。(3分)材料四:(1)凡年满21岁
本文标题: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