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反映我国禅让制被世袭制度所代替的史料是()A.《国语》中记载“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B.《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茫茫禹迹,划为九州”D.《礼记》“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兄终弟及的传统C.任人唯才的要求D.宗法制的基本法则3.《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4.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B.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战国时周天子无法控制诸侯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yīn)谷,直通之。”这一举措A.加强北部边防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发展的需要B.疆域拓展的需要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7.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8.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少府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建立中央集权制B.实行三公九卿C.开创皇帝制度D.统一度量衡、货币10.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出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家天下”开始取代“天下为公”2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实行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1.“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B.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C.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12.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宋)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血缘→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13.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A.加强中央集权B.加大反腐力度C.削弱宰相权力D.缓解皇族矛盾14.汉武帝期间,丞相权位受到严重打击,以致人们视相职位畏途。下列属于削弱丞相职权的措施是A.设立“内朝”和“外朝”B.创设刺史制度C.颁布“推恩令”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5.“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A.再次实行分封制B.夺取王侯的爵位C.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D.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16.下面是秦朝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两图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17.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于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18.关于明朝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②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④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材料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是宰相32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21.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政治意义在()A.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B.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C.创立了新的赋税制度D.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22.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之处是A.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D.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23.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都出现过内阁制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两国内阁都对君主负责②明朝内阁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最高行政机构③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2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25.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军机处一日日程噎噎接折(阅读奏折)要要见面(请皇帝旨)要要述旨(拟皇帝旨意)要要过朱(皇帝过目确定)要要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纵论军务,谋划战策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A.秦朝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C.北宋文官任知州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27.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4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28.“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以上描述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度B.唐代的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29.《元史·百官志》称:“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此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30.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故又名“监州”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3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32.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33.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34.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至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绩效”指郡县制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6.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推恩令D.察举制度53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首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的特点C.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D.权力分工仍带有家国一体的特点38.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39.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史上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是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40.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废丞相,权分六部C.废行省,设三司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24分)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材料二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材料三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材料四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职位基本职权明中叶后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请回答:(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
本文标题:四川省射洪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