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1-亳州二中2017级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題(本題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鲁僖公九年,齐国召集诸侯盟国开会,订立《葵丘之约》,以周天子名义宣布了如下五个条款:“毋雍泉(不能截流,筑坝或造储水池),毋讫籴(不能将粮食囤积居奇),毋易树子(不能随便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上述条款表明各国诸侯()A.拥戴周天子B.积极推行宗法制C.反对分封制D.彼此能各平共处2、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A.平民阶级逐渐觉醒B.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C.私学取代官方教育D.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3.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4.秦朝建立了完备性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这从实质上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A.内容、范围不断扩大B.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C.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D.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5、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和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着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战争导致经济衰落C.农业经济相对发达D.盐铁官营阻碍进程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文中说:这一制度在政治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靑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开始正式人仕。地方政府的一切官史,几乎全由此項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贵族政府,我们叫做“读书人政府或“士人政府”。文中“正式人仕”要经过以下谁的推选()A.三公B.宰相C.郡守D.刺史7、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8、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元代的统治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有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材料说明宋元时期统治者()-2-A.发展海外贸易实现其政治目的B.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C.认为收取关税污辱国格D.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9、牙行是中国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价格的居间行商。据万历《扬州府志》记载:牙行“俗之经纪,皆官为給帖,凡鱼盐豆谷,觅车雇船骡马之类,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材料反映了()A.政府通过牙行管理商业,统制市场B.牙行经济实力雄厚C.明朝开始出现牙行制度D.牙行经营范围的广泛10、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11、明淸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佃户经地主许可,也可以转让佃权。当土地转租时,耕地农民既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交纳“小租”。结果,就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二租”的复杂的租佃关系。材料主要反映了()A.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佃农获得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C.局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主佃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12、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张()A.平等的君臣关系B.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D.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13、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A.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B.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C.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D.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14、1860年,清王朝设立“扶夷局”。次年年初,清政府将“扶夷局”改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各国事务由“夷务”改称“洋务”。这反映了A.天朝观念已被摒弃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C.洋务运动成为共识D.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规则15、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允许日本在华设厂B.惩办“首祸诸臣”C.领事裁判权D.准许华工出国16、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17、维新变法期间,有官员斥责康有为利用圣人谋私利,讥笑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况今之公羊学,又非汉之公羊学也。汉之公羊学尊汉,今之公羊学尊夷。”并轻蔑地宜称:“其言即可用,其人必不可用。”这可以用来说明()A.维新派照搬了西方的政治学说B.变法遭到朝廷官员的一致反对C.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维新改革和中国实际状况相悖18、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3-A.清政府丧失维护统治的能力B.日本侵略台湾蓄谋已久C.台湾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殖民精神D.日本实行依法治台策略19、有学者指出,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晚清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其中,“反西化”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0、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21、据统计,1865—1894年中国共有商办新式企业139家,创业总资本约455万两,其中上海有29家,广东有95家,从资本数量来看,上海为244.5万两,广东为184.2万两。这表明当时()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C.新式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D.广东是全国经济贸易的中心2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A.革命比建国更重要B.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C.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D.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23、鸦片战争以后的救亡叙事中,排外与仇外是中国民众的普遍心理,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后,“排满一救国一抵抗侵略”成为惯用论述逻辑,认为“外人”仅为“及身之祸”,而“满虏”则为“祖父之仇”。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华程度的加剧B.民族救亡意识的兴起C.向西方学习层次深入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24、“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甲午战争的刺激B.辛亥革命的影响C.五四运动的推动D.国民大革命的开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孔丘反对门人冉求为季氏征课重税,要求统治者“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和“使民以时”,后来概括为“时使薄敛”。政治家管仲提出:“沟渎遂(通)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殖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战国晚期的荀况主张:“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商鞅指出,“民无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材料二冯桂芬曾言:“然则,居今日而言裕国,宜何从?曰:仍无逾于农桑之常说,-4-而佐以树茶开矿而已。……上海一口,贸易岁四五千万,而丝茶为大宗。………诸夷以开矿为常政,不闻滋事。且夷书有云:中国地多遗利。设我不开,而彼开之,坐视其捆载而去,将若之何!”梁启超指出,“衣食之原”的大小,“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以富者之财,贫者之力,合而用之,以取无量之财于地。”在中西文明的碰撞冲突之中,他们开始用一种世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的变化,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摘编自冯桂芬《筹国用议》,叶世昌《梁启超的经济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富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冯桂芬、梁启超等人富国思想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作用。(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历史时期人物活动或主张春秋战国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之道。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清之际顾炎武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晚清时期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开眼看世界”。康有为:“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宪法乃维新之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5-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道光十年(1830年),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淮北票盐,票盐的优越性逐渐被实践所证明。随后,河东、两浙、福建都相继改行票盐。清代本来纲商(成批运销大量货物的商人)具有购销食盐的特权,照理应该按引行盐,交纳盐税。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持有窝根(领引贩盐,有固定的销售区,国家给予凭单)的纲商,只作为中间商,将窝根转租与运商,盐的成本增加,因而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一定程度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既不影响国家收入,又减轻盐课的目的,魏源以现有盐课总数摊入现行额引,计算出每引盐课量,作为定额一成不变,并尽量压低盐在流通中的不合理开销。魏源认为,舍贵就贱既然是人之常情,那么,降低盐价势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非减价曷以敌私?非轻本曷以减价?非裁废昌以轻本?非变法曷以裁货?”——摘编自宋银桂周巧燕《魏源与两淮盐政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影响。(9分)
本文标题: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8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