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S表示横波,P表示纵波。(2)特点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②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不连续界面:C莫霍界面,D古登堡界面。(3)圈层:E地壳,F地幔,G+H地核。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2.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2-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一、判断题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5.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答案:1.×2.√3.×4.×5.×二、选择题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波的分类B.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D.岩石圈的厚度答案:B7.岩石圈包括()A.地壳和软流层以上B.地壳上部C.地幔全部D.软流层答案:A8.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A.外地核B.岩石圈上部C.地壳下部D.软流层答案:D9.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答案:D-3-10.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B.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横波不能通过C.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D.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答案:B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情景导入诱思】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材料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图。材料三2016年4月14日晚,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km。(1)据材料一判断A为________波,B为________波,并说明判断理由。(2)据材料一说明地震波经过C和D深度时,波速的变化特点。(3)据材料二分析地壳的分布规律。(4)据材料三分析,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并说明地震发生时,街道上的行人与轮船上的游客感觉有什么不同?提示:(1)横纵在同一深度传播速度慢的为横波,快的为纵波。(2)地震波穿过C深度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穿过D深度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4)地壳。街道上的行人先感觉上下颠簸,后感觉左右摇晃。轮船上的游客只感觉上下颠簸。【核心考点突破】-4-1.地震波的特点和分类纵波(P波)横波(S波)概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状况速度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慢介质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共性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地物表现上下颠簸左右摇晃2.两个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深度大陆部分在地面下平均33km处在地下约2900km处地震波速度变化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圈层划分地壳和地幔分界面;两者物理状态有差异;都是固体地幔与地核分界面;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圈层名称分界面深度(km)物质形态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平均17固态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下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温度、压力、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对点跟踪训练】(2019·潍坊重点中学期中)2017年3月27日,意大利卡塔尼亚的埃特纳火山持续喷发。埃特纳火山是欧洲最高和最活跃的火山。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5-1.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A.地壳上部B.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C.下地幔D.地核2.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C.图中①②③合称为岩石圈D.图中③包括软流层解析:第1题,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第2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A项错;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①②③,故选C项。答案:1.B2.C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情景导入诱思】读桂林山水景观图,探究下列问题。(1)该景观图包含了地球哪些圈层?(2)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3)说明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与哪些圈层有关。提示:(1)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2)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3)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核心考点突破】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比较-6-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使地球上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生存提供氧气;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海洋(主体)、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续表概念组成其他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对点跟踪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1.甲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2.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解析:第1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2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非生物环境以外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1.D2.D考点一地震波及其特点-7-读下面的两幅图,回答1~2题。1.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都是纵波速度始终大于横波的B.都在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的D.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2.根据图乙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A.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纵波,而不能探测到横波B.月球内部结构中存在“软流层”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第2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和水,所以在月球表面均能探测到横波和纵波;从图乙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软流层”;从图乙中可知,图中只是表示的月壳与月幔,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答案:1.C2.D考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3~4题。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层B.②层C.③层D.④层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8-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解析:第3题,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②层为地幔。第4题,③层为外核,最可能为液态,横波不能通过。①层为地壳,大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②层为地幔,横波能够通过。④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答案:3.B4.C考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5~6题。5.图中所示A、B、C分别为()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6.下列对A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是有机圈层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④是由生物组成的圈层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A.①⑤B.③④C.④⑤D.①②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跨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A、B、C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故选D。第6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质量最大的圈层是岩石圈;生物圈不仅仅由生物组成,还包括其他物质,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故选A。答案:5.D6.A[学考合格练]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9-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解析: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答案:1.A2.D2018年3月20日4时44分在广东阳江市阳西县(北纬21.88度,东经111.71度)发生里氏3.7级地震,震源深度16km。据此回答3~4题。3.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A.水圈B.岩石圈C.下地幔D.地核4.地震发生时,正在床上的当地居民的感觉是()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只有上下颠簸D.只有左右摇晃解析:第3题,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km,故位于岩石圈。第4题,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纵波首先到达地面,使人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使人左右摇晃。答案:3.B4.A(2019·苏州质检)下图为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据此回答5~6题。-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6.上图中的X处为()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D.内核与外核交界处解析:第5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可通过。第6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答案:5.B6.B7.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解析:选B。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A项错误;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项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项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如岩石圈,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D项错误。(2019·三明四地六校联考)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19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