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1-阶段综合测评(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征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以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故A项错误;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故B项错误;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C项错误;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2.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据此可知当时苏俄()A.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B.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C.正式确立苏联模式D.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D[苏俄从1921年开始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联)系统推进了工业化建设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B项错误;苏俄(联)正式确立苏联模式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并结合材料中“1920年11月苏俄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说明了苏俄调整社会主义发展策略,故D项正确。]3.在1921年至1927年间,苏联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6.9%的速度递增,到1926—1927年,已经恢复或超过了战前水平,根本缓解了国家一度面临的粮食困难。苏联农业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政府()A.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2-B.普遍建立集体农庄C.全面推行余粮征集制D.在农村实行粮食税D[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28—1932年,故A项错误;为适应苏联工业化战略要求,到1937年苏联普遍建立农业集体化,且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故B项错误;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严重损害了农民积极性,故C项错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是其内容之一,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故D项正确。]4.下图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以1913年为10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其分析正确的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了经济持续下滑的局面B.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电煤钢产量大幅增长缘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提高了谷物和家畜的产量B[由图中的数据显示1921年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故B项正确。]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材料提及苏联一五计划的建设得到外来援助,但未提及外来援助的数额,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化借助外来资本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新经济政策局部恢复外国资本主义的做法,故B项正确;苏联一五计划体现了工业化的局部开放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做法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6.苏联在实施苏联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3-B.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C.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D.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A[根据材料“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禁止农民随便流动,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为工业发展生产所必要的粮食和原料,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居民证制度,与镇压反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可知,城镇居民异地流动不受限,故C项错误;“杜绝”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7.部分商品在苏俄(联)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191819201925192919301933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5.015.120.630.1843.0燃料和电力0.31.30.70.70.10.1食品和食品原料14.84.09.99.811.18.2工业消费品58.958.39.22.71.41.7——据《苏联外贸统计年鉴》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D[材料只是说的部分苏俄(联)进口商品,没有涉及其他国家,无法得出苏联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部分苏俄(联)进口商品,没有苏联国内生产的情况,不能看出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民众消费能力的前后变化,故C项错误;从表中可知,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在苏俄(联)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而且比重越来越高,工业消费品的比重在逐年减少,而且比重越来越少,由此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故D项正确。]8.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政府修建水坝的目的是()A.运用强制力来提供救济,改善民生B.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复苏C.通过法律形式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D.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以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B[题干提及的是公共工程的兴建,未提及社会救济,故A项错误;胡佛水坝工程浩大、-4-历时长,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故B项正确;题干提及的公共工程并不是工业,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故D项错误。]9.观察下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年份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192938%43%19%193322%25%53%193521%23%56%A.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B.降低经营成本,复兴工业生产C.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D.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B[从材料表格中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减轻了贫民负担,也体现不出社会保障的完善,故A项错误;企业所得税的降低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经营成本复兴工业,故B项正确;消费税大幅提高不可能会刺激消费扩大市场,故C项错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大幅降低,只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10.罗斯福新政时期,许多立法几乎都不是由国会创始而仅交给国会审议;在1933年以后的10年内,总统发布的行政命令高达3556项。这说明新政时期的美国()A.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B.国会成为总统的附属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D.分权制衡机制严重削弱C[材料提供了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政治的运作情况,与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无关,故A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权独立,并未成为总统的附属,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会审议总统提出的法案,这便有利于总统行政命令的及时发布,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依然奉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机制并未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1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A.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C.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D.“滞胀”危机得以缓解B[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即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故B项正确;-5-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滞胀”危机得到缓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D项错误。]12.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要取得成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为此他采取了()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完善社会保障制度C.规定最高工作时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A[题干论述罗斯福重视小雇主的作用,通过制定公平的经营章程,有效的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故A项正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失业的公民而言,与小雇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规定最高工作时间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都是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热情,故C、D两项错误。]13.经济历史学家伯顿·福尔索姆认为,罗斯福所开创的新政,具有缺乏计划性、浪费性支出严重和为获取政治利益而投机的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浪费性支出”提供有力依据的是()A.兴办公共工程B.开展蓝鹰运动C.实行通货紧缩D.政府整顿银行A[罗斯福兴办公共工程,扩大了政府支出,增加了财政赤字,所以被伯顿·福尔索姆认为是“浪费性支出”,故A项正确;蓝鹰运动是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实行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故C项错误;政府整顿银行不属于“浪费性支出”,故D项错误。]14.罗斯福新政是西方国家首次以政府形式在价值观上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提出回应与挑战。新政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秩序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加强社会保障措施D.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由材料“政府形式……(优胜劣汰)……”可知,材料讲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援助,而最能体现这种观点的是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故选C项。]15.1955年,苏共通过决议,由过去农庄、农场从上级机关领取计划改为直接由农庄、农场制订计划。这一决议()A.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经济中作用B.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其改革重心在农业领域-6-D.表明苏联模式的解体B[根据材料中由上级机关规定计划到农庄自己制定计划,不能反映出政府在经济中作用强化,故A项错误;由农庄自己制定计划,使农庄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制定经济计划,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于农业计划的制定由中央变为地方,不能反映出改革的重心在农业领域,故C项错误;苏联模式解体是在1991年,故D项错误。]1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各级领导班子的更新幅度很小。苏共二十三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达79.4%。到二十五大,连选连任者比例更上升到83.4%,而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然是二十五大的原班人马,勃列日涅夫此举直接导致()A.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B.经济增长开始逐年下降C.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D.干部队伍从稳定到僵化D[材料反映了干部队伍更新幅度小,而不是国家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苏联干部队伍的信息,与经济建设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权利向个人集中,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干部更新幅度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会演变为“僵化”,故D项正确。]17.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三)(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21252 .html